小河流域通常是指一些流域水面积、河宽、河深、河水流量均相对较小的河流,可以容纳污染物的量也较小,极易遭受污染甚至严重污染,最终成为黑臭水体,给水污染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与挑战。
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在推动治理小河流域时,虽然对其长期的水质现状、污染状况和污染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排查,但在后期的治理工作中并没有有针对性地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某些小河流域的治理停留在只注重“把脉问诊”,却忽略了“对症下药”的层面,最终导致小河流域治理效果不佳,无法完成水环境目标改善任务。
针对此类现象,笔者认为,做好小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既要做好“把脉问症”,又要在“对症下药”上狠下功夫,从根本上找到治理“良方”。
一方面,水质现状监测要科学合理。小河流域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最终的治理效果需要通过水质现状监测及评价来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掌握最新的水质现状,某些负责小河流域治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急于求成,要求环境监测部门加大水质监测的频次、监测指标甚至增加监测点位。
水质现状监测应该严格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制定科学的水质监测方案,明确监测指标、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应当有针对性地明确监测指标,把小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相关监测项目列为监测指标,非重点监测项目则无须纳入监测指标内容;监测点位设置要科学合理,具有代表性,不应盲目增加监测点位或监测断面;监测频次同样根据水质监测规范定期开展,获得具有可比性的水质监测数据。切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不必要的监测。
另一方面,治理工作要因河施策。目前小河流域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水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小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成效并不稳固,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某些小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维护水生态安全任务艰巨;小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经济和法治等手段运用不足。
每一条小河流域遭受污染都有其特殊的原因,一些受到严重污染的小河流域因水体污染成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还存在水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因此,小河流域治理必须从根本上创新机制体制,因河施策精准发力。找到污染的根本“病因”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让治理工作看到成效。小河流域的治理工作也要从长远考虑、明确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达到水质改善、长期稳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