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一年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会贯通,深刻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扎实有效做好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

健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一年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国家生态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强化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等工作,推动加快形成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加强国家生态安全体制机制建设。生态安全涉及诸多领域,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同配合至关重要。一年来,生态环境部持续强化能力建设和协同配合,切实承担好各项职责任务,健全国家生态安全协调机制并召开全体会议,印发工作细则。同时,不断强化生态安全、核安全等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制建设,推动省级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抓纲带目、上下联动。如青海省出台《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专门用一个章节部署生态安全保障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大任务”和推进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项组,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关于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

加强生态安全评估预警。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综合利用现有生态环境监测资源,优化生态安全风险立体监测网络。一年来,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加快推动相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云南省保山市全面构建起资源巡护、森林防火、跨境合作、科研监测、智慧防护的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管护网,筑牢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屏障;浙江丽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20个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样区,对植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和水生生物等类群开展自动化监测,布设600余个监测点位等。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生态安全、核安全两个重点方面作出部署。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严字当头、依法监管,固本强基、提升能力,统筹协调、促进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有力保障了我国生态安全与核安全。

2024年5月,针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射线装置项目研发与应用中面临的辐射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部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主动“送课上门”,针对其射线装置生产销售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现场“问诊把脉”、释疑解惑,取得了良好效果。

华北监督站开展的“送课上门”活动,是生态环境部门通过高水平监督推动核安全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年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贯彻落实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组织开展“十四五”核安全规划中期评估,督促落实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问题整治。加快推进老旧核设施退役和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推动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积极推进核安全重点问题经验反馈和核安全形势研判。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化核安全科技创新,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防线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2023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一次性发布了《外来入侵植物对陆域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等8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等工作,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控水平,不断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

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要强化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生物技术环境风险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生物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联防联控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生物。到2030年,形成生物安全联防联控机制,生物安全风险感知识别、监测预警、评估与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已知或潜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和定殖率至少降低50%。

图片

有效应对和防范各类风险

当前我国结构性、布局性环境风险长期存在,突发环境事件诱因复杂、量大面广,新问题新挑战交织显现,社会关注度高,环境安全压力大,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基层应急力量薄弱、信息迟报瞒报、技术物资支撑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年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持续加强应急准备,不断提升应急能力,切实强化应急值守,妥善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切实强化应急保障。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按照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省级统筹、市级落实、县级协同的工作原则,明确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机构及人员,落实工作责任。目前,生态环境部常备3支环境应急队伍,一旦遇到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

持续加强应急准备。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公布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园区(第一批)名单的通知》,确定江阴临港化工园区等17个化工园区为第一批试点园区。此外,聚焦重点流域,编制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截至目前,已经编制完成2365条,摸清了20余万处环境应急空间和设施点位,总体上形成了全国重点河流环境应急准备“一张图”。

着力提升处置水平。一年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地方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手册,明确应急处置工作要求,规范工作流程。针对重金属、石油类、苯系物、酚类等突发水污染事件常见污染物,组织编制了应急处置技术工具包,包括三大类通用应急处置技术、25种典型污染物的处置方式、3类应急处置工程设施和5种典型场景应急处置要点,帮扶指导地方开展突发环境应急处置工作。

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有效应对各种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将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常态化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全力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扎实开展生态环境和核安全宣传教育,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谢佳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