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典型经验

编者按:6月3日,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浙江省重庆市、武汉理工大学及高校毕业生代表作了发言现将发言内容予以摘登。

浙江:务实担当 精准施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今年以来,浙江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工作要求,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着力稳企业,守住就业基本盘

实施减免税收、减免政府性基金和降用工成本、降用能成本、降物流成本、降融资成本降其他成本等“两减五降”政策,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2500亿元以上。及时出台稳岗留工指导意见,引导1000多万省外务工人员留浙安心过年,保障企业稳定生产。开展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就地就近余缺调剂,促进缺工企业和富余职工快速对接。实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外贸企业、计划裁员企业和缺工企业用工清单管理,提前介入防范化解风险。

着力拓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统筹就业和引才,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比对数据“政策找人”,扩大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覆盖面,面向毕业生的国企岗位增长15%以上,开发1万个基层服务岗位,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计划。大学生就业实习见习平台滚动发布岗位50万个,整合高校、人力资源机构和企业资源推出职业指导系列网课,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

着力放管服,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全省市场主体达830多万户,平均每8个人就有一个老板。将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50万元,加大现代农业、养老家政等领域创业支持力度。加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引领作用,打造“奇思妙想浙江行”创业宣传品牌。允许新业态从业人员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给予灵活就业人员职业培训、社保补贴等支持。

着力兜底线,高质量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

落实中央部署,结合省内用工实际,开展“十省百市千县”省际劳务合作,第一时间推进与四川的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发东西部扶贫管理平台,及时掌握200多万在浙脱贫人员的就业状态和需求,提供点对点服务,确保稳在企业、稳在当地。政府出资补贴,支持企业提供月薪4500元以上的爱心岗位6万多个。帮助对口地区组织电商培训,启动淘宝“村播”计划培育网络主播,辐射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着力数字化,全面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打包归集48个跨部门关联经办事项,推出就业、失业、创业“一件事”服务,实现“一套材料、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完善“浙就业”公共服务平台,重塑业务流程,打造困难人员帮扶、援企稳岗等数字就业应用场景,上线一批支持“政策找人、一键申请”的“无感智办”事项。开展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探索就业服务管理绩效量化评价,对建设成果予以奖补,推进基层工作做细做精。

重庆:筑牢稳的基础 守住保的底线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居民就业

重庆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市场主体,保重点群体就业,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坚持产业驱动扩容量

一是支持重点产业保存量。从“减降缓补”、金融支持、财税纾困、用工保障等方面升级“政策包”,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用工总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2.3%。二是贯彻重大战略拓增量。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新开工重大项目117个,新增就业岗位20余万个。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挖潜力。出台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发展的意见,加速金融、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从业人员近三年年均增长30万人。

坚持改革推动优环境

一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实施川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两地通”专项行动,实现求职招聘“一点通”,失业保险待遇“就地领”,档案转移“零跑路”。二是推动城乡均等化。打破城乡户籍壁垒,将农村户籍、市外户籍劳动者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社保补贴等35项政策服务实现城乡统筹。三是推动服务便利化。上线重庆智能就业信息系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23项公共服务“全渝通办”,求职招聘等30项经办业务“一网通办”;培育30个新职业培训示范机构,开发36个新职业培训标准、200余项线上培训课程。

坚持创业带动添活力

一是促进资源集聚。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引擎,协同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互补,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上年30%。二是强化载体支撑。整合创业载体政策、资金,建立联合评审认定、运营成效评估机制,优胜劣汰,孵化成功率超过80%。三是创新融资模式。成立重庆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开发“政策性+商业性”组合贷款,利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用评价模型试点双无信用贷款,推广从申请到贴息全流程的创业担保贷款APP。全市市场主体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位创业者。

坚持多方联动保重点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发布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和高校专业设置指南,其中,汽车、材料等8大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布点数占比达60%,大数据智能化有关学科人才培养规模超过25万人。二是拓展就业渠道。实施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以工代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扩大高校毕业生招用规模,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占比提高到70%。三是突出服务品质。启动实施“重庆英才·职等您来”直播带岗,让高校毕业生足不出户实现“岗位获取、职业指导、互动面试、网上签约”。市内外高校重庆户籍毕业生留(回)渝就业比例达到80%

武汉理工大学:强信心 暖人心 守初心 感恩奋进促就业

武汉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全力破解校毕业生体量大、岗位供给不均衡等难题,千方百计打赢就业攻坚战2020年,全校1万余名毕业生顺利就业,初次就业率达93%2021届毕业生当前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76%,比去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

强信心,以伟大抗疫精神激励毕业生就业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党员的回信和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向抗疫一线英雄和基层服务人员看齐,坚定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利用好“24365”“国聘行动等国家就业平台,积极开展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基层就业政策和项目,发放求职补贴1920万元,让毕业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的独特优势,在就业育人活动中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暖人心,以新发展理念精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

在创新方法上下功夫,面向新生全覆盖开展生涯测评,举办体验式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构建就业服务新媒体矩阵,提供线上全链条服务。在协调发展上下功夫,举办求职训练营、讲座等活动100余场,提供职业和心理咨询服务2000余人次,举办残疾学生专场招聘会,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在共享岗位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一帮一结对、行业高校就业协作组等平台,扩大学校就业朋友圈,增加岗位供给。把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传递给每一名毕业生,学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达98%

守初心,以行业特色引领学生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人才培养优势,举办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论坛,邀请行业企业负责人、校友代表等研讨和对接国家战略,推动2100家集团公司、企业来校招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鼓励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时讲述融入国家需求的奋斗史,增强毕业生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就业热情。毕业生到基层和重点行业、领域就业人数占比超过90%,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超过50%

王海洋:携笔从戎 两次进藏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我是江苏海洋大学2016届毕业生王海洋,目前就职于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人民政府,先后从事基层精准扶贫、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等工作。

从家乡江苏连云港市的海边小镇,来到了远在8000里外雅鲁藏布江畔的吞巴镇,从祖国的最东边来到最西边,这一切源于我的在校入伍经历。12年前,进入大学仅仅3个月的我,毅然作出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决定:携笔从戎、参军报国。经过在部队两年的历练,我由一名在校大学生蜕变成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并因参与藏区重大维稳任务荣立“三等功”。部队练就了我战斗的本领,磨练出我坚强的内心,更激发了我强烈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荣誉意识,藏区服役的这段经历也让我深深爱上了西藏这片热土。

退役返校后,学校对我倍加关心,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并培养我参与学生工作。我积极发挥退役士兵、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身边更多的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016年7月,当得知有招录进藏的机会时,即将毕业的我作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到西藏工作。我亲历过高原的艰苦,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曾经的武警战士,我想只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就这样我再次踏进藏区,来到了拉萨最贫穷的尼木县,成为了一名扶贫干部。工作中,我不断加强学习,学习藏语、学习藏族文化、学习扶贫知识,与藏族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群众口中熟悉的“海洋”。近五年的扶贫工作,我走遍了吞巴镇所有村组,整理出2万多页的户档资料,跑遍了拉萨市所有农贸市场,让群众土特产走进了药王山、东嘎菜市场,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2018年7月,在迎接国家脱贫验收之际,我身体出现了囊肿,为了不耽误手头重要的扶贫任务,直至囊肿肿胀到鹅蛋大小不能行走和坐立,我才向单位请假进行手术治疗,康复期未过便匆匆出院继续投入脱贫攻坚战斗。凭着在部队中磨炼出的钢铁毅力,我不断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扶贫任务,在2018年尼木县脱贫摘帽后,我获得了拉萨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贡献奖。

从一名“大学生士兵”到“退役复学大学生”再到“基层公务员”,不管身份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组织的地方就是家。我深知只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才能不负韶华、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当代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担时代重任。在我的影响下,我的母校进入西藏工作的同学由我1名变成了现在的13名,更多的同学源源不断地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坚信,会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我们中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绽放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