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质生产力竞相迸发
——“三项改革”带动1.8万项科技成果走出高校院所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张梅 发布时间:2024-03-25 09:01

秦创原 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

2021年3月,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这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3年来,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主引擎,全省实现了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主体融通,政策模式、研发模式、催化模式、服务模式、人才模式、示范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3年来,秦创原有效释放了陕西创新势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和坚实底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即日起,本报开设“秦创原·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专栏,从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区域协同等方面,展现陕西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探索和成就。

2023年2月注册成立公司,7月签下第一笔订单,年底一期生产线落成,今年初又着手扩大生产线……在各类创新资源的共同“托举”下,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的创业之路越走越顺畅。

“得益于秦创原和‘三项改革’政策支持,我们的科研成果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3月22日,张延超满怀信心地表示。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陕西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以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截至目前,8.5万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1.8万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1232家。

“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是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心态。2021年,以国家深化全面创新改革为契机,陕西在5所高校开展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2022年3月,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陕西在全省推进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

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处长马云介绍,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是将职务科技成果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退出进行单列管理,消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改革是建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是支持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为科研人员参与市场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在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陕西又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以演代评、尽职免责等创新举措,进一步加大放权赋能力度,解开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同时,陕西将“三项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19家科研院所和52家公立三甲医院,试点单位增至145家。

政策“松绑”的同时,陕西聚焦“不敢转”“不会转”,力促“转成功”“转得好”,多措并举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为成果转化加油加力。

“我们建立了‘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分类举办全省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系列路演活动,推介‘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为其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服务。”马云介绍,省科技厅还设立了“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支持一批通过改革举措实施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实现从无到有;助力一批通过“三项改革”已组建的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从小到大的发展。

“三项改革”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渠道,为秦创原建设注入了旺盛活力和强劲动力,探索出了一条陕西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三项改革”推行以来,陕西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加力,转化质效提升。3年来,全省新建17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立了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和15个高校工作站,成功梳理并挖掘出1123项高校科技成果。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3年增速超过30%。

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创历史新高;就地转化技术合同35124项,占合同总数的50.38%;就地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1601.17亿元,占总成交额的38.86%。

一批转化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加速推动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不断为陕西重点产业赋能,促进陕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孵化科创企业150余家、创业团队60余个;在西安光机所等科研院所的辐射带动下,陕西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形成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生物光子等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在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等多方科研力量吸引下,陕西初步实现了氢能制、储、运、用的产业闭环,已培育聚集企业14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