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举行。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相隔72年,两次文艺座谈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广大党员和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的指导下,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23年,陕西收获梅花奖、华表奖、金钟奖、山花奖、金鸡奖5个全国大奖,涵盖戏剧、电影、音乐、民间文艺4个门类。
深入基层 服务人民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42年5月16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创始人柯仲平讲述了该团演出的盛况:“你们要在哪些地区找我们的剧团,怎么找呢?你们只要顺着鸡蛋壳、花生壳、水果皮、红枣核多的道路走,就可以找到。”
战争年代,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历史的接力棒不断传递,热爱人民的情谊愈发真挚。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秦大地上,文艺工作者越来越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创作、为群众讴歌。
5月17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职人员奔赴榆林市绥德县崔家湾镇开展慰问演出。四邻八乡的群众闻讯而来,甚至有观众跨省驱车赶来,只为一睹艺术家的风采。
现场气氛热烈,演员们不畏高温,倾情演出。台下观众兴致盎然,大家或站或坐,时而跟着喜欢的旋律哼唱,时而拿出手机捕捉精彩的瞬间,脸上满是笑容。
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坚持为人民多演戏、演好戏,年均下基层演出400余场,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人民和生活学习,倾心书写人民,倾力反映人民心声,与人民一道前进,一直是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的方向。
5月22日,在宝鸡市麟游县参加完两天志愿服务活动的陕西“百青”人才杨锦龙告诉记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刻提醒我,作品要为谁而写、演给谁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更指引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艺术上勇攀高峰。今后,我会经常到人民中去,深入基层一线,更好服务人民,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
近年来,杨锦龙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为群众表演,参与创作、表演的作品《好人苗秀萍》《领航》《猴子告状》《燃烧的音符》等受到同行及群众的认可和喜欢。
长安画派是陕西的文化名片。2023年,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开展“大秦岭·中国脊梁”美术创作工程——重走长安画派之路采风写生活动,组织美术家赴安康、商洛、汉中等地,深入了解当地民风民情,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大秦岭美好家园。多年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组织艺术家先后走进陕煤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石泉县、商洛市商州区、镇巴县等地,送文化、传精神,现场为群众创作书画作品。
小众艺术 扩大传播
5月11日,西泠时代之声·延安行系列活动举行。终南印社部分社员参加,并与延安当地艺术团体进行了充分交流,收获颇丰。
终南印社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印学团体,于1979年成立,40多年来,社员从17人发展到200多人。在其影响下,陕西各地纷纷成立篆刻组织,推动西北篆刻艺术蓬勃发展。
终南印社常务副社长岐岖介绍,2015年以来,终南印社先后举办了“延安精神促强军”主题篆刻活动和印记长安——陕历博国宝百品篆刻展、阳陵印记——汉阳陵文化遗珍篆刻艺术展等系列作品展,不断扩大篆刻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终南印社连续多年组织创作骨干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系列实践活动。艺术家们通过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地方民情,探讨当地历史文化渊源,与当地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以全新的视角将篆刻艺术同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使创作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服务人民群众。
新时代的陕西文艺工作者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探索面向未来的创作。
今年是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成立5周年。这些年,该团创新发展杂技艺术,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新版杂技芭蕾剧《天鹅湖》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东西方文化元素,成为团队走出国门、进入国外演出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主题杂技剧《如梦长安》,用杂技艺术展示盛唐文化魅力,荣获第三届陕西戏剧奖·剧本奖;中国首部现代军事题材极限艺术演·展秀《特种兵》以杂技艺术为核心,将戏剧、舞蹈、武术等融为一体,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军旅”生活。
近年来,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足迹遍及新加坡、阿曼、俄罗斯、奥地利、波兰、意大利、捷克、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引观众1300余万人次。
扎根一线 创作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近年来,陕西省作家协会聚焦脱贫攻坚、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新时代山乡巨变等主题,先后策划推出多部优秀作品。其中,长篇传记文学《国家至上》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主角》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出警》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张富清传》、散文集《月光不是光》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耗子大爷起晚了》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陕西作家获国家级文学大奖数量达54个。
4月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钟法权报告文学《为珠峰测高的人们》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为珠峰测高的人们》以珠峰测高为主线,详细记录了国测一大队队员勇闯生命禁区的光辉事迹,生动讲述了郁期青、任秀波等几代测绘队员薪火相传、赤诚奉献、敢于拼搏、淡泊名利的感人故事,成功入选“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等。
为创作《为珠峰测高的人们》,钟法权前后准备了4年。2020年起,他3次前往西藏,到过山南、江孜等地,有针对性地实地体验,切身感受高原缺氧和寒冷的特殊气候、特殊地理、特殊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陕西省作家协会多次组织作家赴基层一线、科技创新前沿地区和行业采访,引导全省文艺工作者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同时,省作协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加强同网络作家等新兴文学群体的联络,举办文学下基层等公益阅读活动200余场,推动优秀文学作品广泛传播。
近年来,陕西电影发展迈上新台阶,电影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西部第一。
陕西青年导演田波经过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生活磨砺,导演了八集纪录片《路遥》和电影《柳青》,其中《柳青》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我坚信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新时代的导演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不能脱离观众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者必须扎根人民、服务群众。”田波说,“我将不断在生活中完善自身,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守正创新,拍摄出更多有思想的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