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西安城墙上感受千年帝都的气魄,或在大雁塔回望历史变迁;午后,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欣赏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何尊,或在秦岭脚下的艺术村庄体验热烈质朴的关中风情;傍晚,在大唐不夜城与“仕女”“才子”不期而遇,或在华清宫“打卡”声名远播的《长恨歌》……历史赋予了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时代给予了陕西创新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陕西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根开花、赓续发展、传承升华。如今的三秦大地,文化创新创造竞相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文传脉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国内仅存两件、唯一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铜禁,年代最早的青铜护甲、编镈、编钟,铭文最长的青铜簋……7月8日,“天下有道——周礼主题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142件来自宝鸡的国宝级青铜重器荟萃一堂,向观众展示着发源于周原大地的周礼文化。
作为文物大省,陕西近5年推出文物出省交流展近200场次。文物外展成为陕西闪亮的“金名片”。这只是陕西文物工作的一小部分。据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全省已完成6947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的复核工作,新发现文物点192个。
从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帝陵到揭示文明起源的石峁遗址,再到持续取得重大考古突破的寨沟遗址,这样的考古发现,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止。
4.9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774万余件可移动文物、354座备案博物馆、76座各类革命纪念馆,以及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
伫立在中华文明的岁月星河,如何循着历史的脉络,绘就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让广阔大地上的大遗址“活起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1项考古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0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50余项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的实施,揭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
建成开放的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建设的25处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让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
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等时代内涵的深入挖掘展示,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为新时代强基铸魂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2022年亮相的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国家版本馆,2023年建成开放的石峁博物馆,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汲取历史智慧的高度自觉中,续写着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时代篇章。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今,承载着中华文明密码的“国宝”、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文物工作者持续“走出去”,为陕西打开一扇对外交往、合作交流的新窗口,让更多人在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在4000多年前的石峁遗址中、在何尊铭文里的“宅兹中国”中、在周秦汉唐等朝代的都城遗址中,领略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博大文明,感知中华民族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以文兴业
让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
今年2月,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带动陕西文旅“全线飘红”。
4月,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全方位展示陕西非遗保护传承有力有序、带动12.5万人次就业增收的丰硕成果。
7月5日,陕西省“十四五”重大文旅项目《大秦》演艺首次带观众彩排。波澜壮阔的大秦故事、令人惊艳的特技特效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勾画出陕西旅游演艺的下一个热点。
当文学艺术走下高台、走进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仿若春潮,在三秦大地奔涌。
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文化品牌,作为文化陕西的“金字招牌”,在跨界融合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长安十二时辰”“延安红街”等一大批文化陕西新品牌,生动诠释了文化IP的影响力。《仿唐乐舞》《长恨歌》等70余台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演艺,成为留住游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小镇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变身”为传承革命精神、凝心铸魂的流动课堂,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校、大课堂。
118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44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61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投用,陕西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3个国家文旅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立项,6个全省“5G+文旅”示范应用场景、2个智慧旅游项目建成,陕西智慧旅游服务不断提升。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西安出海产业园等架起陕西“文化出海”的桥梁。
2023年,陕西省文旅产业8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达7729.86亿元;接待省外游客1.09亿人次,同比增长271.94%。今年一季度,陕西接待国内游客2.1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74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1%、64.73%。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陕西对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更是陕西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
逐梦新征程,陕西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用更具标志性的文旅产品、更具标识度的文化品牌,不断擦亮文化强国的陕西窗口。下一步,陕西将锚定万亿级文旅产业发展目标,以8条文旅产业链为抓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将传统工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新发展。
以文立标
让文化陕西品牌更具影响力
7月1日至7日,“2024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交流研习营”在陕西举办。来自台湾的55名师生与陕西大学生一起,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城墙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从西安易俗社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开展了一场以舞蹈艺术联结历史与未来的文化之旅。
“我们在陕西看到了先秦流传至今的历史文物,体验了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形式,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传承。以后,我们会常来陕西,增强文化自信。”在实地体验后,台湾体育运动大学教师周高进感慨万千。
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陕西紧抓共建“一带一路”历史机遇,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以文化为支点,陕西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陕西先后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41个国家的113个省、州、市建立友好关系,积极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省份的合作,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搭建起国际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国风·秦韵”“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等IP品牌不断叫响。
十年间,270多批次团组赴境外近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600余场次文旅交流活动,与7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开展30余个“部省合作”项目。
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与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14个研究机构建立考古合作关系,在一系列中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中取得丰硕成果。
依托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等平台,做优做强丝路文旅新IP,推出一系列入境旅游便利化措施……
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打开发展新天地。陕西发挥历史文化重镇和丝路起点的优势,不断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创新的中国风华正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三秦儿女满怀信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大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