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关于印发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20 15:04

杨陵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杨凌示范区管委会

 2023年11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部署要求,全力建设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结合杨凌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立足“国家队”职责使命,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创新要素集聚、农业示范推广、人才引进培育、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服务和支撑全省乃至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平台10个以上,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旱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特色化立体联动孵化器1个,每年培育引进创业团队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科技企业培育位居国家农高区前列。孵化载体总数达到20个,科技服务机构达到35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亿元,年培育科技产业化项目10个以上。年实现农业科技培训4.5万人次、推广面积1.2亿亩,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示范效应持续增强。建成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载体5个,海外农业合作园区达到20家,年开展国际农业科技培训8000人次,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显著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

1. 实施区校融合协同创新行动。进一步深化区校融合发展机制,发挥区校联席会议、专项工作对接的作用,推动省政府《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全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加快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成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的重要动力源。围绕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在未来农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杨凌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第二轮“双高计划”,推动申办职业本科大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及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平台。(责任单位:示范区共建融合办、发改局、科技创新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局)

2. 实施农业优势创新力量培育行动。推动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农业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重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中心等平台,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四主体一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服务旱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实施《陕西杨凌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暨旱区种业硅谷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支持粮农集团、地建集团、良科种业等龙头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带动更多农业资源、农业项目在杨凌落地。(责任单位:示范区共建融合办、发改局、科技创新局、农业局、自然资源局、国合公司、种业创新中心、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

3.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智能农业与农机装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争取承担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实施粮食、旱作节水、苹果、奶山羊、肉牛(羊)、生猪、猕猴桃、蔬菜、茶叶、木耳、耕地提升等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技术集成类标志性成果。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4项,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300个。(责任单位: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各产业创新中心)

4.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行动。实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成运行种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食品、农业智能装备等10个左右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同步推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培育科技产业化项目30个以上,把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成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的核心支撑载体。推动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杨凌分中心运行,常态化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集聚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杨凌落地转化、产业化示范。引导驻区高校、科研机构深度融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加速成果推广应用。(责任单位:示范区科技创新局、金融监管局、创新创业园公司、各产业创新中心)

5. 实施“三项改革”推进行动。积极推动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全面参与科技成果“三项改革”,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顺畅,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的难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项资金,对参与“三项改革”的优质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依托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加快建立作价入股专门持股平台,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单列管理。开展“先投后股”试点,以科技项目形式向科转企业投入财政科技经费,加快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示范区科技创新局、财政局、国资局、各产业创新中心)

6. 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聚焦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设一批行业性中试基地和专业化孵化载体。实施双创基地核心区改造提升项目,发挥国家级孵化器作用,打造特色化立体联动孵化器。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进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健全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开发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等科技资源。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投资对接活动,引导优秀创业项目落地杨凌。打造“双创”品牌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构建以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创新创业格局。(责任单位:示范区科技创新局、金融监管局、创新创业园公司、各产业创新中心)

(二)推动农业技术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7. 培育发展农业高科技产业。实施种子孵化项目,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属性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企业。强化园区承载能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的展示示范和交易转化,推动形成了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1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挂牌企业达到5家以上。(责任单位: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工业商务局、农业局、金融监管局、农科集团、工业园区公司、创新创业园公司)

8. 持续推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紧紧围绕旱区种业硅谷目标,以旱区种业研发、种业展示交易、种业企业总部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项目。围绕旱区主要农作物、特色畜禽等新品种培育,招引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实施一批生物育种揭榜挂帅项目,力争在培育高产高效、多抗广适良种上取得新突破。完善种子产业园会展交易、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种业产业聚集度,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3-5家。(责任单位:示范区农业局、科技创新局、农科集团、国合公司、种业创新中心、畜牧产业创新中心)

9. 实施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按照“全域规划、全域示范”目标,开展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集成示范。推进中以合作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旱作节水智慧示范园等重大项目,从新优品种展示、设施高产栽培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等环节全链条集成示范。到2025年,全面建成1万亩高标准主要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基地、1万亩名优特标准化经济林果产业示范基地、2万亩设施蔬菜育种和生产示范基地、3个现代化畜牧养殖示范基地,实现“旱区农业看杨凌,通过杨凌看世界”的示范效应。(责任单位:杨陵区政府,示范区农业局、农科集团)

10. 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能。持续推进区内4万亩、区外省内4万亩、省外5万亩、境外5万亩的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提质扩面,提高杨凌良种供给能力。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示范推广基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素质农民”的示范推广合作机制,推动示范基地与产业体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继续办好杨凌农高会,全面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数字化水平。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旱区农业)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标准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科技为支撑,探索“杨凌良种+绿色农化+农机农艺+订单农业”的全过程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有350个示范推广基地实施全面评估、分类管理、动态调整,提升示范推广效能。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推广效益超过300亿元。(责任单位:杨陵区政府,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市场监管局、展览局、农科集团、国合公司)

11. 全面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聚集省内外涉农科教单位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与省内10个市共建新型特色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立足各市农业发展基础和特色,聚焦重点领域、集聚优势资源,一市一策提供“菜单式”农业科技服务。深入推进示范区与省内10个市的农业科技合作,布局建设一批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建立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长效机制,全面发挥杨凌农业科技优势,加快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聚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工业园区公司、农科集团、各产业创新中心)

(三)加大人才引进培育,打造世界旱区农业人才引领示范区

12. 集聚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后稷人才工程”,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围绕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节水、农业生物安全等领域,支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招引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集聚高层次人才100人左右。(责任单位:党工委组织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省杂交油菜中心,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各产业创新中心)

13. 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种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食品、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创新中心建设,遴选支持200名左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扩散。遴选支持科技经纪人30人以上,加快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建设“科学家+工程师+农技员”队伍30支以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新双创”队伍300支以上,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每年孵化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和初创企业100家。聚焦现代种业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智能农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涉农服务产业等重点产业,遴选支持产业领军人才60名。(责任单位:党工委组织部,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工业商务局、创新创业园公司、各产业创新中心)

14. 构建和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统筹各类农业科技培训资源,创新培训运行机制,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开办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培训分中心,构建完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平台,为旱区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才22万人次。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新增400名初级职称高素质农民,支持鼓励100人以上参加中级、高级高素质农民培训认定。(责任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

15. 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实施好《杨凌示范区加快人才集聚十条政策措施》,支持区内用人主体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秦创原农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杨凌农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加大人才引进制度创新,强化柔性引才举措,通过顾问特聘、技术服务、合作引进等方式引进人才。集聚高水准公共住房、体育、文化、医疗设施,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责任单位:党工委组织部,示范区人社局、住建局、文旅体育局、卫健局、教育局)

(四)加快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打造农业国际合作引领示范区

16. 加快构建农业开放合作平台。围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上合组织国家间多层次农业政策对话机制,常态化开展农业交流活动,推动达成合作意向3-5项。以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建设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智库,智库团队不少于50人。加快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研发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责任单位:示范区上合办,党工委政研室,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

17. 加强农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多渠道加强同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达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非盟等多边和区域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每年实施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和远程技术讲座不少于20期,参训学员不少于10000人次。建设高水平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提升中乌、中哈、中以等境内外园区建设水平,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布局新建一批不同产业类型的示范园区(实训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100项以上。(责任单位:示范区上合办、农业局、国合公司)

18. 发挥自贸区综保区政策优势。持续推进自贸区及综保区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开展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标准交流合作。持续释放自贸区综保区政策红利,吸引跨国涉农企业在示范区设立研发、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机构。推进进境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农产品大宗贸易平台等建设,促进国际农业对外贸易。(责任单位:示范区自贸办、国合公司)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和科学决策,发挥秦创原农业工作专班作用,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示范区与区内高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深化区校融合发展。强化政策保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台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二)加大创新投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构建政府推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

(三)抓好督办考核。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机制,将重点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单位),纳入示范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工作格局。开展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监测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附件:1. 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重点任务分解表

          2. 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重点项目一览表

附件1

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重点任务分解表

序号

分类

重点任务

责任单位

1

(一)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

1.实施区校融合协同创新行动。

进一步深化区校融合发展机制,发挥区校联席会议、专项工作对接的作用,推动省政府《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示范区共建融合办、示范区发改局

2

全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加快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成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的重要动力源。

示范区发改局、自然资源局

3

围绕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在未来农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在杨凌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

农业局

4

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第二轮“双高计划”,推动申办职业本科大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及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平台。

示范区共建融合办、示范区发改局、科技创新局

5

2.实施农业优势创新力量培育行动。

推动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农业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重要病虫害监测预警中心等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四主体一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

6

全面实施《陕西杨凌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暨旱区种业硅谷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示范区农业局、国合公司,杨凌种业创新中心

7

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支持粮农集团、地建集团、良科种业等龙头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带动更多农业资源、农业项目在杨凌落地。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自然资源局、种业创新中心、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

8

(一)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

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聚焦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智能农业与农机装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争取承担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种业创新中心、畜牧产业创新中心

9

围绕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实施粮食、旱作节水、苹果、奶山羊、肉牛(羊)、生猪、猕猴桃、蔬菜、茶叶、木耳、耕地提升等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技术集成类标志性成果。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各产业创新中心

10

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4项,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300个。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

11

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行动

实施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成运行种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食品、农业智能装备等10个左右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同步推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培育科技产业化项目30个以上,把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成为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的核心支撑载体。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各产业创新中心

12

推动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杨凌分中心运行,常态化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集聚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杨凌落地转化、产业化示范。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金融监管局、创新创业园公司

13

引导驻区高校、科研机构深度融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加速成果推广应用。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创业园公司

14

5.实施“三项改革”推进行动。

积极推动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全面参与科技成果“三项改革”,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顺畅,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的难题。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共建融合办

15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项资金,对参与“三项改革”的优质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

示范区财政局、科技创新局

16

(一)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

5.实施“三项改革”推进行动。

依托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加快建立作价入股专门持股平台,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单列管理。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国资局

17

开展“先投后股”试点,以科技项目形式向科转企业投入财政科技经费,加快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财政局

18

6.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

聚焦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设一批行业性中试基地和专业化孵化载体。实施双创基地核心区改造提升项目,发挥国家级孵化器作用,打造特色化立体联动孵化器。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创业园公司、各产业创新中心

19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进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健全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及科技成果产业化。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金融监管局、各产业创新中心

20

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开发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等科技资源。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投资对接活动,引导优秀创业项目落地杨凌。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金融监管局

21

打造“双创”品牌活动,积极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构建以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创新创业格局。

示范区创新创业园

公司

22

(二)推动农业技术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7.培育发展农业高科技产业。

实施种子孵化项目,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属性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型企业。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工业商务局、金融监管局

23

强化园区承载能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的展示示范和交易转化,推动形成了现代种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

农科集团、工业园区公司、创新创业园公司

24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1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挂牌企业达到5家以上。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工业商务局、农业局、金融监管局

25

(二)推动农业技术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8.持续推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

紧紧围绕旱区种业硅谷目标,以旱区种业研发、种业展示交易、种业企业总部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项目。

示范区农业局、国合公司、杨凌种业创新中心

26

围绕旱区主要农作物、特色畜禽等新品种培育,招引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实施一批生物育种揭榜挂帅项目,力争在培育高产高效、多抗广适良种上取得新突破。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杨凌畜牧产业创新中心

27

完善种子产业园会展交易、企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种业产业聚集度,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3-5家。

示范区农业局、农科集团

28

9.实施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

推进中以合作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旱作节水智慧示范园等重大项目,从新优品种展示、设施高产栽培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等环节全链条集成示范。

示范区农业局、杨陵区政府

29

到2025年,全面建成1万亩高标准主要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基地、1万亩名优特标准化经济林果产业示范基地、2万亩设施蔬菜育种和生产示范基地、3个现代化畜牧养殖示范基地。

杨陵区政府、示范区农业局

30

10.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能。

持续推进区内4万亩、区外省内4万亩、省外5万亩、境外5万亩的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提质扩面,提高杨凌良种供给能力。

示范区农业局、杨陵区政府、国合公司、杨凌种业创新中心

31

探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示范推广基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素质农民”的示范推广合作机制,推动示范基地与产业体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示范区农业局、科技创新局

32

继续办好杨凌农高会,全面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数字化水平。

示范区展览局

33

(二)推动农业技术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

10.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能。

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旱区农业)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标准创新。

示范区市场监管局

34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科技为支撑,探索“杨凌良种+绿色农化+农机农艺+订单农业”的全过程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农业局、农科集团

35

对现有350个示范推广基地实施全面评估,分类管理、动态调整,提升示范推广效能。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2亿亩,推广效益超过300亿元。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

36

11.全面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

聚集省内外涉农科教单位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与省内10个市共建新型特色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立足各市农业发展基础和特色,聚焦重点领域、集聚优势资源,一市一策提供“菜单式”农业科技服务。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工业园区公司、农科集团、各产业创新中心

37

深入推进示范区与省内10个市的农业科技合作,布局建设一批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

38

建立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长效机制,全面发挥杨凌农业科技优势,加快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聚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农业局、工业园区公司、农科集团、各产业创新中心

39

(三)加大人才引进培育,打造世界旱区农业人才引领示范区

12.集聚顶尖科技创新人才

实施“后稷人才工程”,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国家级领军人才。

党工委组织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省杂交油菜中心

40

12.集聚顶尖科技创新人才

招引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集聚高层次人才100人左右。

党工委组织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省杂交油菜中心

41

(三)加大人才引进培育,打造世界旱区农业人才引领示范区

13.推进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依托种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食品、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创新中心建设,遴选支持200名左右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扩散。

党工委组织部、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各产业创新中心

42

遴选支持科技经纪人30人以上,加快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建设“科学家+工程师+农技员”队伍30支以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新双创”队伍300支以上,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每年孵化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和初创企业100家。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创业园公司

43

聚焦现代种业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智能农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涉农服务产业等重点产业,遴选支持产业领军人才60名。

党工委组织部、工业商务局

44

14.构建和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

办好全国农业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民发展学院,开办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45

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培训分中心,构建完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平台,为旱区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才22万人次。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

46

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新增400名初级职称高素质农民,支持鼓励100人以上参加中级、高级高素质农民培训认定。

示范区农业局

47

15.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

实施好《杨凌示范区加快人才集聚十条政策措施》,支持区内用人主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制度创新,强化柔性引才举措,通过顾问特聘、技术服务、合作引进等方式引进人才。

党工委组织部

48

打造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秦创原农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杨凌农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示范区人社局

49

集聚高水准公共住房、体育、文化、医疗设施,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示范区住建局、文旅体育局、卫健局、教育局

50

(四)加快上合农业基地建设,打造农业国际合作引领示范区

16.加快构建农业开放合作平台

探索建立上合组织国家间多层次农业政策对话机制,常态化开展农业交流活动,推动达成合作意向3-5项。

示范区上合办、农业局

51

以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建设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智库,智库团队不少于50人。

党工委政研室

52

加快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研发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

53

17.加强农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多渠道加强同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达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非盟等多边和区域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示范区上合办

54

每年实施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和远程技术讲座不少于20期,参训学员不少于10000人次。

示范区上合办

55

建设高水平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提升中乌、中哈、中以等境内外园区建设水平,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布局新建一批不同产业类型的示范园区(实训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100项以上。

示范区农业局、国合公司

56

18.发挥自贸区综保区政策优势

持续推进自贸区及综保区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开展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标准交流合作。

示范区自贸办

57

持续释放自贸区综保区政策红利,吸引跨国涉农企业在示范区设立研发、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机构。推进进境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农产品大宗贸易平台等建设,促进国际农业对外贸易。

示范区自贸办、国合公司

附件2

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重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实施主体

总投资(万元)

建设期限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

聚焦未来农业基础前沿交叉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始创新,建设生命前沿、人类健康、智慧农业、创新服务和综合配套五个板块。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

415600

2023-2025年

2

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

统筹旱区农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和创新力量,面向生物育种、农业节水等科学与技术方向,聚集国内外人才,开展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旱区农业创新高地,为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示范区科技创新局

3000

2023-2026年

3

生物育种检验检测中心

围绕粮油、苹果、蔬菜、奶山羊、肉牛等重点农作物和畜禽生物育种试验材料,建设转基因检测、分子检测、遗传成分检测、DNA指纹图谱检测等生物育种检测实验室,购置遗传物质检测、高通量核酸片段快速检测等检测设备,配套高灵敏度检测系统,提高生物育种精准检测能力。

杨凌农科集团

3000

2023-2025年

4

国家柿种质资源圃

建设国家柿种质资源圃500亩,包括配套资源库、入库前种子加工处理室、分析检测室,配置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系统、田间表型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等设施装备、农机具及繁殖用地田间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

2023-2024年

5

家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聚焦我国家畜养殖业在品种质量、良种繁育、饲草饲料以及疾病防控领域等方面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家畜生殖生物学、家畜体细胞克隆、家畜干细胞、家畜基因编辑技术、家畜遗传资源的挖掘与创制等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2000

2023-2026年

6

农业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

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联合攻关,突破旱区农林牧绿色低碳的技术瓶颈,形成一批综合性碳中和技术解决方案。提升现有实验平台和监测基地的基础条件,提升学科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工程研究中心打造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碳中和领域的研究和示范创新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000

2023-2025年

7

旱区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中心

围绕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需求,构建包括虫情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系统、远程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病虫害远程监控设备、车载式移动孢子捕捉监测系统等,开展虫情信息、病菌孢子、农林气象信息、图像等数据采集和上传,实现病虫害数据的系统积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示范区

农业局

5000

2023-2025年

8

杨凌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

建设理实一体教学、综合实训、国际交流、图文信息、工程研究、职业培训、创新创业等职业教育平台。区校共建图信中心、体育馆、科创中心、文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240000

2023-2024年

9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设项目

位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内东侧,总建筑面积约为2.7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主楼和裙楼。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15000

2023-2024

10

国家(杨凌)农作物资源中转隔离基地

瞄准全球旱区优异种质资源和中亚地区,建设种质资源隔离检疫中心、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种质资源检疫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种质资源隔离检疫场、种质资源繁育圃等检验检疫与隔离设施,引进、收集、保存境外旱区种质资源,开展旱区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交换与贸易。

自贸办、示范区国合公司、示范区农业局

20300

2022-2024年

11

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在现代种业、畜牧、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业、食品、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建设10个左右产业创新中心、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

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各产业

创新中心

6000

2021-2025年

12

种子产业园

建设集种子研发、种业创业孵化、种业会展交易、种业配套服务等功能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种业产业园区。建设西部农业科技大市场,建设集种子交易、信息交流、活动开展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吸引知名种业企业入驻,形成区域总部。

杨凌农科集团

70000

2023-2025年

13

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三期

建设自动化环境调控温室,加温温室、网室及配套设施,同时建设实验室、种子检验检测中心,为分子检测中心采购一批进口检测仪器设备。

先正达育种技术中心、示范区农业局

35000

2023-2025年

14

杨凌良科种子研发中心

建设种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种质资源库、种子加工车间、仓储、分子育种检验检测中心、专家公寓及配套设施,占地41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建设上合农业基地实训基地1200亩。

良科农业科技公司、示范区农业局、杨凌种业创新中心

31400

2023-2024年

15

品种测试评价中心陕西分中心

建设地点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建设面积240亩,其中作物品种抗性鉴定圃40亩,配套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和购置农机具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示范区

农业局

3000

2022-2025年

16

杨凌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

服务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建设占地390亩的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创新研发楼、展示交易用房、附属用房及其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等,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

杨凌工业园区公司

146200

2023-2027年

17

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

建设中心交流展示大厅及专家工作站、全省粮食作物和经济林果作物分区适宜土壤环境数据库、土壤改良等技术研发平台,实施耕地保护与提升新技术试点工程。

陕西地建集团

50000

2021-2024年

18

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

建设育种中心办公及生活区1.7万平方米,种子加工车间及仓库0.6万平方米,智慧种业与智慧物流管理系统一套,育种试验场、原种繁育田、种子生产基地,改造原有科研用房,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农机具等。

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38008

2023-2024年

19

旱作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

项目

推广“地膜覆盖+耐旱作物+抗旱保水剂+增施有机肥+全程机械化”等综合旱作技术,利用机械深松、节水灌溉、应用保水剂等方式,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用水量。重点对加厚地膜、渗水地膜等新型地膜和保水剂、生物有机肥给予补贴,完善地膜回收补贴机制,积极开展土地深松,增强土壤水保和抗旱排涝能力。

陕西粮农集团

4800

2023-2024年

20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提升改造项目

设果品储藏分选包装区,建设猕猴桃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包括园区管理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品体验中心、猕猴桃展览馆、培训中心等;新建软枣猕猴桃栽培展示区5亩;提升新优品种示范区35亩;改造保护性栽培示范区35亩;购置果园全程机械化作业农机。

杨凌梦绿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1000

2023-2025年

21

西甜瓜制种基地建设项目

计划建设连体式塑料大棚60亩,育苗温室两座,建设部分配套农机具库房、农产品储藏库600平方米、检测及种子检验室100平方米,实施内部生产道路建设、棚内节水节电设施的配套安装。

杨凌千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1000

2023年

22

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

在49座温室大棚、2座联栋温室及在建冷库、草莓生物技术中心及服务中心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平台、指挥中心和云服务系统,购置生产过程智能化设备等3526台(套、个、批)。

杨陵区农投

公司

3758

2023年

23

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种子种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膜连栋温室、高标准连育苗和种植展示连栋温室180000平方米,新建3000吨气调库、仓库1座,建设包括控制平台、溯源检测平台、电商交易平台、农业专家工作站等在内的种子种苗公共服务平台1处,对园区水、电、道路等进行配套,对产业路沿线整体形象进行提升改造。

杨陵区农投

公司

8601

2023-2024年

24

植物工厂项目

项目计划占地面积248.6亩,总建筑面约13.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智能植物工厂,连栋智能温室,新型免加温节能温室、科创中心、种苗繁育科研中心、物流仓储中心以及供电、污水(物)处理、道路等配套设施。

杨凌科技集团

30000

2023-2025年

25

云雾培·智能植物工厂项目

该项目通过利用海力特独创云雾培种植设备,打造智能植物工厂,培育优质有机水果蔬菜及中药。项目计划建设700亩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智能植物车间暨温室大棚,建设1512平方米(21m*72m)单体智能植物生产车间(温室大棚)200座以上,并配套建设附属设施。

海力特集团

75000

2023-2025年

26

秦宝牛业畜牧产业链育种创新项目

实施肉牛全产业链建设,联合科研院校及创新平台开展肉牛育种创新,进行种牛引进、生产性能测定、肉牛新品种(系)培育、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及养殖圈舍改造提升等。

杨凌秦宝牛业公司

888

2023年

27

本香农业现代化畜牧养殖示范基地改造提升项目

对现有1600亩养殖基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更新环境精准控制设施,提升精准饲喂能力。

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3399

2023年

28

麦肯速度项目 I 期

项目占地 419 亩,建设冷冻土豆产品加工的生产车间、储存仓库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 13.16 万平方米。

加拿大麦肯食品集团

60000

2023年

29

陕西预制菜科技产业园项目

项目占地340亩,一期计划总投资11亿元,组建陕西省预制菜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厂房(办公区)5万平方米,购置食品加工设备300多条(套)。二期计划总投资约11亿元,未来再入住10家预制菜食品企业,建设厂房(生活服务区)1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冷链仓储区、供应链运营区、线下展销功能区、电商办公与数据服务区等四大板块。

富春控股集团网营物联(杨凌)有限公司

220000

2023-2025年

30

本香集团年产

2.5万吨肉类深加工项目

建设生产车间、办公楼、业务用房等,总建筑面积 1.8 万平方米。

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8200

2023-2024年

31

杨凌智慧农业综合物流园仓储物流区建设项目

占地77.3亩,主要建设标准化库房、加工车间、配套设施等。

工业园区公司

15000

2023-2025年

32

万亩特色蔬菜制种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特色蔬菜制种和生产示范基地8000亩,改造提升12000亩。

杨陵区政府

106600

2022-2024


33

万亩经济林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经济林果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改良更新品种5000亩。

杨陵区政府

6000

2022-2024


34

万亩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4000亩,改造提升农作物繁育田6000亩,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杨陵区政府

3000

2022-2024



35

中以合作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项目占地约1000亩,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果蔬加工车间、连栋温室、双拱双膜大棚、室外种植试验田及相应附属设施,并建设干旱半干旱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和示范园区智慧监管平台。

杨陵区农投

公司

14053

2023年


36

上合组织畜牧产业创新园项目

占地800亩,建设畜牧种质资源库、畜牧产业高新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养殖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畜牧产业孵化器以及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杨凌畜牧创新中心、示范区

城投公司

60000

2023-2025


37

杨凌国际陆港项目

占地122亩,主要建设各类货物办理区物流仓库,冷链作业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

示范区工业园区公司

35500

2023-2025


38

杨凌综合保税区农产品保税加工产业园项目

占地200亩,建设保税加工饲料、食用油、食品原料糖浆、糖粉等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50000

2023-2024


39

杨凌综合保税区保税研发中心项目

占地30亩,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综合保税区创新平台和保税监管制度优势,推进各类平台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创新竞争力。

示范区国合

公司

24000

2023-2024


40

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及杨凌综保区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项目

占地20亩,主要建设冷库,购置安装先进冷链物流、仓储等关键工艺设备和先进检测设备,总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

示范区国合

公司

5100

2023-2024


总计




183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