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报告及2020年工作要点

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改革办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和增添了新动力。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导

(一)始终紧跟中省改革步伐。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学习传达中央和省委深改会议精神作为党工委深改会一项固定议题,及时组织党工委深改委及各专项小组进行集中学习讨论,确保及时全面准确领会中央各项改革精神实质,坚决按照省委安排抓好工作贯彻落实。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李婧为主任,管委常务副主任李九红、党工委副书记刘天雄为副主任的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设置以党工委管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的9个专项工作小组,全面加强了对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了《党工委深改委工作规则》《党工委深改委专项小组工作规则》和《党工委深改办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了改革事项议事决策机制。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单设示范区深改办,与党工委政研室合署办公,核定人员编制7人,持续加强全面深化改革日常工作力量。

(二)切实夯实主体责任。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亲自”要求,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始终把改革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靠前指挥,亲自抓、带头干。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李婧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建立了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包抓重点改革事项工作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定期研究改革工作、班子成员领衔包抓改革事项、专项小组和牵头部门合力推动改革攻坚的良好局面。

(三)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党工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1次和深改委委员会会议5次。研究制定了《党工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19年工作要点》《2019年农业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工作方案》《2019年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对全年改革任务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全面安排部署。实施台账式管理,对照省委2019年改革工作要点和重点任务建立台账27项,对示范区7个方面、29项重点改革事项进行了任务分解,建立年度改革工作台账83项,全面夯实全年综合改革重点任务职责。坚持常态督查和全面督查相结合,先后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督办6次。各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部达到预定节点,全年出台重要改革文件、形成制度成果63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典型案例。将改革目标任务以3%权重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采取“周自查、月汇报、季考核、年评比”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工作考核。严格落实重大改革事项备案制度,切实加强改革信息报送工作力度,通过全省深改管理系统报送信息66条,及时反映杨凌改革工作动态。

二、多点突破,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见效

(一)发挥试点引领作用,全力以赴探索创新。坚持台账管理,挂图作战,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承担的12项试点任务。截至目前,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等3项试点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将于年底前全面完成。其余的杨凌自贸片区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8项试点任务正在按照中省有关要求和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另外,示范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得到中央督导组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无黑无恶”创建工作。

(二)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3631方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和审批最快、流程最优、机制最活、效率最高、干扰最少、服务最好的“四化六最”政务服务标准,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应用,较好解决了“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坚决落实中省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收费目录清单“一张网”动态管理。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行政审批工作运行暂行办法》《集中审批与监管协调联动办法(试行)》,建立审管联动工作机制,不断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确保与监管部门的有效衔接。完善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改革,推行两级服务合署办公,启用新政务服务中心,需由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的材料减少60%以上,100个高频事项全部实现“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探索建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新机制,一般性社会投资类项目从申请核准到获得施工许可各环节总时限控制在35个工作日内,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投资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实施药品零售企业“多证合一”审批和施工图审查豁免清单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6项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设立西北首个“出口退税流转金”,实现了“当日办结、当日退税”。三是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制定了《关于深化“一网通办”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网上中介服务超市,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0%以上。创新12345市民热线管理运营和服务机制。建立紧急诉求基层直派模式,全年诉求办结率达到96%以上。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开展示范区、杨陵区、镇办三级审批服务体系建设,将部分事项受理权限下放至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就近办”,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动示范区提质升级,出台推动“三个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十条措施》。印发《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稳增长工作十二条》。制定了《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和智慧农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探索建立“杨凌农科”品牌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杨凌特色产品“走出去”。深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盘活国有资产,优化国有经济结构。推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考核办法,建立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国企发展活力。二是探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对照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提出打造示范区升级版的五大突破、十大行动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意见》,建立专家与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公益性和有偿经营有效融合发展机制,探索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科技扶贫新模式。联合华为建设中国农业数据谷,打造“互联网+农业推广”新平台,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农技示范、成果推广融合发展新模式。杨凌科创中心(大学科技园)正式运营,建成“1+7”科技服务平台,64家科研团队、风投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等机构入驻发展。三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新一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大气污染治理信息化监管系统。推进“园林杨凌”建设。持续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建立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机制。改革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有利于节约用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完成水价综合改革面积5.8万亩。1月至10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9,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其中,优良天数216天,同比增加30天,增加天数居全省第二。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2%,降幅居全省第一。四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理事会第19次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契合国家外交战略,全面启动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同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成功策划筹办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实训基地启用仪式、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培训示范中心奠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专题展等重点活动。以一流标准谋划杨凌自贸片区建设,在制度创新、典型案例培育、资源要素聚集等方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等2个案例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以标准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入选第三批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支持综合保税区开放升级,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大国际贸易企业招引力度,设立海外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启动建设国际跨境贸易产业园、国际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园及南德意志国际检测认证基地,全年引进企业20家,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1至10月,实际利用外资2227万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8.7已元,同期增长28.1%。

(四)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出台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闲置农房使用全出租管理办法,建设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土地跨区域交易。健全完善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探索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实现形式。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与西部产权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与省内4各县区平台有效链接,已发布区内外各类农村产权信息300多条,实现交易27项。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办法(试行)》,在寨西、寨东、杜寨等三个村开展试点工作,盘活集体建设用地36.27亩。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区81家股份经济合作社获颁全省首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持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两权”抵押贷款制度,新增抵押贷款1.42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善监管体制机制,积极筹措各类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清理“空壳”合作社101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36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12家。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龙头企业4家、省级15家。由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批准创建全国第二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出台促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小农户提供生产经营和市场对接服务的新机制。全面启动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培训,培训职业农民1335人。组织省内高级职业农民赴外培训,首批15人赴日本进行学习,年底前可完成8批80人赴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培训,为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将标准化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治理方面大胆探索,形成系列可推广复制的成果,成功举办“2019乡村振兴杨凌论坛”,对外发布国家级、省级、市级等13项乡村振兴标准。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规范、技术标准,设施农业“3+2”技术被省农业厅向全省推广使用。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新模式,全面启动生物资产抵押贷款试点,与蚂蚁金服网商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智慧县域”合作,截至10月底,全区授信人数2.83万人,授信金额3.89亿元,贷款金额4358万元。持续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气象指数综合保险、鸡蛋价格指数+期货保险、猪饲料成本指数保险等8个创新险种,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流转履约率保险7家1000亩。四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完成全域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五个振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推进“6×N”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开展“五摸清五推进”调研活动,优化乡村振兴的制度环境,探索“加权计算积分与补助资金挂钩”量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四覆盖一提升”工程有序推进,王上村入选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新集、崔西沟等4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收到明显成效。五是探索形成一批新的典型案例。集体产权改革、集体经济发展、驻村规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分制管理、生物资产抵押贷款等方面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其中驻区规划被住建部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生物资产抵押贷款被新华社《内参》报道,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发展集体经济推进会杨凌作经验交流发言,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杨凌举行,省委政研室对杨凌产业与金融合作共赢的有益探索进行了专题调研

(五)聚焦人民福祉,推进社会民生和文化体制改革。一是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校长实行面向区内外公开竞聘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并逐步推行校长薪酬制度改革。引进陕师大、衡水、交大康桥优质教育资源,建成投用恒大小学、陕师大杨凌实验中学等四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3630个。高考一本上线率41.97%,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综合医改试点,出台卫健行业综合监管、“互联网+医疗服务”实施方案,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示范区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与区外医院开展战略合作。示范区医院与省内14家三甲医院建立长期医疗合作关系,与西安8家专科医院组建医联体,分级诊疗、药品供应保障等制度持续完善,群众卫生医疗保障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全面推进“惠民十件实事”。积极探索小区“养老驿站”试点新模式,城乡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下气力做好城改居小区冬季供暖、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及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的问题整改,东苑社区、杨村社区等实现市政集中供暖,家美园、圣龙小区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四是持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整合杨凌电视台、《杨凌时讯》、杨凌发布、杨凌视线以及杨凌户外移动多媒体等媒体平台资源,在全省率先建成杨凌融媒体中心。以农耕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强农,寓学于旅,不断开辟农科研学绿色通道,提升研学旅行品质,形成了集食、住、学、旅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格局杨凌沃邦生态农业公司(尚特梅斯庄园)、杨凌汇承果业农庄入选第二批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将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围绕打造一流的农业旅游目的地,新打造出五泉重点镇、马家底民宿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镇村。五是完善文化管理服务体系。新组党工委建网信办,全面加强对互联网管理工作力度,安排专门工作力量,持续做好舆情信息监控。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成4个镇办图书馆,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年组织各类群众性文艺演出70余场次,不定开展摄影、书画等各类展览活动6场次。进一步加强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建设“新闻+政务+民生”和“农业科技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监督。定期制作《明察暗访看民生》电视问目,曝光问题限期解、跟踪督。进一步强化新闻出版行政监管和文化市场执法力度,集中开展黄赌毒集中整治,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全区文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六)积极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改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持续巩固和加强。一是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全面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把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二是加强党的组织制度改革。扎实抓好主题教育,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着力强化基层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抓党建促发展“三个三”行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3个,“一肩挑”比例达到72.7%,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三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两级机构改革任务,全面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办法。建立区校干部交流锻炼、双向挂兼职制度。健全优秀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先后调整干部6批112人(次),其中新提拔24人。四是全面完成纪律监察体制改革。成立了杨凌示范区纪检监察工作委员会,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实现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正风肃纪、惩贪治腐,立案审查94件,党纪政务处分74人。

三、正视问题,全面做好明年各项工作谋划

尽管今年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体推进顺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是改革事项进展不平衡。虽然改革任务总体能够按照工作计划稳步推进,但对推进改革统筹、协调、督办考核等工作措施运用还不到位,导致个别任务整体进度不够快、推进力度不够大、成效不够明显。二是改革经验亮点挖掘不够。对发挥基层探索改革亮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不充分,改革推进中呈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提炼,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到位。三是信息沟通渠道还不通畅。中省改革相关文件或以党委政府渠道、或以部门渠道下发,改革办无法及时阅知,全面掌握改革政策情况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筹推进改革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建成全面小康之年,更是杨凌示范区抢抓机遇,全面加快上合农业基地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带动示范区各领域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改革的强大动力促进示范区追赶超越、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深化区校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健全“融合发展、利益共享、区校一体”体制机制,推动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创新创业等方面协同发展。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研特区”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市场化机制。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推广联合体,打造各类农技推广要素联动共生的一体化平台,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互联网+农业推广”新模式。四是深入开展“三农”试验试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探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五是强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业建设用地模式,探索适度放活农民宅基地、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有效形式。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改革,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六是深化农业农村金融改革。开展国家产融合作试点,探索农业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有效形式。推动投贷联动试点,探索新型生物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农业保险创新示范。七是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产城融合、镇村互动的新机制。深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改革,做好“惠民十件实事”,积极开展“无黑无恶创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八是深化杨凌自贸片区改革。加大制度创新探索,营造一流投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设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试验区。加快设立综合保税区、特色农业口岸和进境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打造国际高端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聚焦上合作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技术需求,优化培训资源和培训体系,建立上合组织国家优秀农业科研人员中短期互访交流机制,扩大“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