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奋进“十四五” 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杨凌样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杨凌融媒体中心联合示范区党工委改革办开设《回眸“十三五” 奋进“十四五”》专栏,深入报道杨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试点经验和制度性成果,为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改革创新氛围。

“十三五”时期,杨凌示范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围绕共同缔造理念积极创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奋力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

驻村规划,分类施策

分级管控,分类施策。首先把全区村庄按照近期拆迁村和长期保留村进行分类,然后对所有保留村进行深入调研摸底,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村级组织等方面内容,建立评价体系,对村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评,将综合得分高、基础条件好的村列为示范村,重点规划建设。

上下结合,充分调研。每个示范村确定一个规划团队,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村庄进行深入调研,并充分听取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研究,提出示范村建设规划。

一村七图,项目化管理。创新提出“一村七图”村庄规划方法,将规划内容项目化。即:一张村庄定位图,一张五年计划图,四张包括核心打造项目、重点提升项目、全面美化项目、基础完善项目图和一张年度建设项目及预算图,通过这种“规划内容项目化”的方式,保障建设项目有效落地。

“四化”原则,乡土设计

在乡村建设中,坚持“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节俭化”的原则,力求打造关中乡村样板。

精细化。在农户门前统建上,充分考虑材料造价,控制预算,同时又注重保持乡土气息,并对同一类型的项目,通过电脑建模、群众和施工队选择、每两户差异化施工的方式进行建设。

科技化。在村级公厕建设上,按照降低能耗、节约后期维护成本的原则,将具有采光保温呼吸功能的采光坡屋顶应用于厕所中,通过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改善采光、通风、保暖隔热等问题。

现代化。在毕公村大门、新集村售卖亭等项目建设中,秉着让农民活在当下并拥有追逐时代潮流、体验文明进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原则,在乡建中推动乡村物质空间现代化、村民思想意识现代化,用现代钢材构建汉风建筑。

节俭化。充分尊重地域特征及传统文化内涵,在后街改造、门前统建、景观节点等项目建设中,选择当地乡土材料以及废旧材料,如建筑废料、水泥块、旧砖块、旧瓦片、旧木材等,充分将其资源化利用,实现乡村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

创新机制,加快建设

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实行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建设。通过招标形式,确定施工企业进行建设,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

建立联建机制。在工程建设中,建立“地方政府+规划方+EPC+村领导班子+监理公司”的新型乡村建设组织架构,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推进建设。同时还设立EPC项目管理办公室,招聘专业人员包村包镇办指导建设;招聘7乡村振兴专职人员,驻村协调配合,形成了多级目标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推进了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在建设工作中,各示范村分别成立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等党小组,由支部委员任组长,党员及群众代表等为组员,充分发挥党员模范示范作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后街拆除、垃圾转运、自来水管铺设等工程建设,配合施工企业建设,加快了工程进度。

全程陪伴,共同缔造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加强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联系合作,进一步深化共同缔造理念,积极探索“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程陪伴式驻村规划建设路径,将乡村建设的成果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延伸,向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深化。

在王上村,结合村庄历史文化资源及特色产业,借助网络热词,为该村设计打造了“隔壁老杨”这一文创品牌及文创产品,以促进该村产业发展。在崔西沟村,与村干部群众一起,起草制定了有“红十条、黑十条”的《崔西契约》,推进乡村治理,并协助该村成立炊兮餐饮公司,促进生态民俗村发展。初步建成西北首家乡村振兴学堂,并联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等相关专家,开展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题培训,组织建大师生,以转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为主,开展农户庭院美化、农家菜制作、电商发展等培训,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取得了积极成效。

因地制宜共同缔造杨凌深化改革、创新思路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了乡村建设高点起步。通过驻村规划的指导,使杨凌乡村建设实现了高点起步,建成了王上、毕公、新集等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注重点上突破,建成了官村景观墙,毕公伏波古庄大门、新集村入口大门,王上村环村枕木步道、崔西沟水塔改造的幸福号列车等一批亮点工程;善于化腐朽为神奇,新建的王上、姜嫄、毕公等村公厕形象靓丽,不仅作为村庄公厕满足了日常功能需要,同时也成为村庄建设中的一个亮点;通过对村庄原有后街生态化改造,使原先农村最为脏乱差的地方,也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提升了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提升村建设以示范村建设为样板,改变了原先的低水平建设、甚至重复建设,使全区乡村建设工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各村都编制了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任务,招聘专业工队,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水冲式改厕入手,从最脏乱差的后街整治开始,从最难的污水处理着眼,大力实施“四覆盖一提升”(农户改厕、雨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湿地涝池全覆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程,累计投资1亿多元,硬化村庄道路3万余平方米,修建雨污管网2万多米,新建处理标准可达一级A类标准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十余处、湿地涝池十多座、村级厕所数座,建成农户水冲式厕所近2000户。同步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按“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方式进行收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93%以上。

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实现良好开局。现代农业发展有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加速,打造研学旅行基地7个,新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个,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20多场次。开展“全民阅读•书香杨凌”活动,建成农村阅读点70多个,投放图书7000多册,村(社区)“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建成杨陵区家风馆,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