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校企协同 五联一抓 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

日前,杨凌示范区党工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党委联合印发《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资源优势,推行以驻区科教单位牵头包抓的“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五联一抓”工作模式,凝聚政校企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杨凌示范样板。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前列,成功打造10个全国乡村振兴标杆村,其余43个提升村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全面建成。

“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建设制定“路线图”、明确“任务书”

什么是“五联”?

《实施方案》明确,即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统筹区内所有资源,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专家联产业。发挥杨凌科教优势,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集成,以高校科研联村为纽带,指导推动产业链延链强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

科研联生产。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将包抓村作为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优先将最新科研成果在包抓村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企业联市场。鼓励引导区内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包抓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优势,带动包抓村壮大产业规模、拓展市场空间。

部门联政策。示范区、杨陵区两级党政部门加强对各级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研究,找准包抓村建设发展与各级政策之间的契合点,通过策划包装产业、基建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党员联群众。包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所在村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宣传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了解群众所需所盼,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一抓”又指什么?又主要抓什么?

《实施方案》明确,“一抓”就是书记抓典型,建立示范区党工委、杨陵区委、各镇(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包抓典型村机制,强化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密切配合包村工作队,强化资源整合利用,打造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村比学赶超。

突出推动产业振兴。各联合包村工作队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和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充分发挥“一产业一团队”专家服务团作用,深度链接产业创新中心,指导包抓村确定主导产业及发展路径,帮助策划发展项目,培育产业链、延长价值链。帮助引进培养农业人才、开展品牌打造、拓展产品销售,探索主导产业生产、运营、管理新模式,实现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聚力打造标杆样板。按照产业特色明显、村容村貌优美、基层组织有力、集体收入年内超百万元、2025年超300万元的目标,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建成10个乡村振兴标杆示范村,总结形成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

助力基层组织振兴。各联合包村工作队协调推动包抓院系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建立党建实践基地,协助完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机制,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助力推行以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打造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各联合包村工作队将包抓村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耕读教育基地、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乡村振兴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研究生成果孵化基地,将新的科研成果在基地实践展示,建立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田”“展示基地”和乡村振兴“创新窗口”。

助力完成其他任务。各联合包村工作队统筹开展人才、文化和生态振兴相关工作,发挥院系专家智囊作用,挖掘校友会、企业家联谊会等资源,结合学校、政府重点工作,创新形成乡村振兴的全新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工程,发挥企业产业链优势,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杨凌将充分发挥政校企资源禀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如期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