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2018年工作报告

一、2017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示范区成立20周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重要指示、第八次、第九次省部共建会议和示范区成立20周年总结会议精神,全面推进“五新”战略任务,扎实履行现代农业示范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项使命”,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示范区呈现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累计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30多项,新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6人。邵明安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康振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志着区内科教单位在高端人才、高水平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全区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3亿元,各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科研项目顺利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8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2个。新增专利申报1381项,其中发明专利760项。新引进1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国家旱区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平台”经国家标准委审定通过,杨凌企业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1项。设立3000万元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以大学生、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双创”工作特色不断凸显,投资1.05亿元的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建成运营,新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20家,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荣获省级创业型城市称号。

二是示范推广取得新成效。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六个中心”聚合效应,全方位服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累计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06个,示范推广面积达到7000万亩,示范推广效益190亿元。新发展认定法人科技特派员10个,自然人科技特派员72人;开展职业农民培训535场次、受训人数4.5万人次。示范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试点区。积极服务全国脱贫攻坚战略,实现了秦巴山连片特殊困难区75个贫困县杨凌示范基地全覆盖;举办了首届脱贫攻坚杨凌论坛和脱贫攻坚专题展,为全国各地展示交流脱贫攻坚经验搭建了新平台。成功举办第24届农高会,展示交流农业科技成果9000多项,项目签约投资及交易总额达1411亿元,参会规模、展示成果、交易额均创历史新高。“杨凌农高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省内第一个通过国际展览协会认证的综合展会,位居全国农业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达615.99亿元。

三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土地“三权分置”、确权颁证全面完成,农村“三变”改革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发放额居全省第一,全省现场会在杨凌召开。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提升,积极探索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打造现代农庄33个、发展龙头企业40家、家庭农场75个。杨凌自贸片区改革创新走在前列,“微信办照”作为地方典型经验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紧盯“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目标,加快建设中哈、中吉、中美、中荷等8个农业科技园区,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建立境外投资贸易服务中心。与塞尔维亚丘普利特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与杨凌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60多个。成功举办国际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农业科技论坛等10余项国际高端活动,举办援外培训15期,首次走出国门举办职业农民培训班,参与国际农业交流合作的层次和实效不断提高。

四是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强预研预判,强化政策跟进,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投资、增效益,实现生产总值141.3亿元,增长9.5%;新增14家规上工业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4.4亿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21.9亿元,增长23.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9亿元,增长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336元和16344元,分别增长8%和9.3%。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68个,带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1亿元,增长15.2%。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1亿元,增长17.2%。杨凌自贸片区建设高点起步,综合保税区申报加快推进。自贸大厦、国际企业社区等总投资200多亿元的自贸片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自贸片区建设带动示范区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5.68亿元,增长73.7%;其中出口总额3.17亿元,增长98.8%。

五是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面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基本完成《城乡总规(2016—2030)》修编。金融大厦、酒吧一条街、新桥路跨渭河大桥拓宽等重点项目建成,西农开放式校园、生态水系建设、高端人才社区等项目进展顺利。五泉、揉谷重点镇建设扎实推进,5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加快,蒋家寨村成功创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村。全面落实铁腕治霾“1+8”行动计划,积极实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行动和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27天,同比增加11天,两项颗粒物年均浓度明显下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整治力度,加快实施“水润杨凌”工程,系统推进“三河两渠五湖四湿地”综合治理和生态水系建设,三条生态景观长廊综合效应不断显现,生态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六是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高考二本上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成功举办第二届杨凌文化艺术节、国际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带动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示范区医院成功晋级三级乙等医院。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一举成功。成功承办“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组全国赛”、第13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能竞赛,建成全国首个青年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圆满完成全国、全省妇联培训班、现场教学5场次,培训学员600余人。以9000元标准为帮扶线,认定低收入户856户2795人,逐户逐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建成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园,设立500万元的精准扶贫慈善信托基金,加快探索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278户、996人按计划实现脱贫。持续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案件集中调处、社会治安、扫黑除恶、安全生产集中整治等专项活动,实现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连续23个月赴京“零非访”,社会治安满意度较上年度提高2个百分点,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

七是党的建设质量稳步提高。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要求,坚决落实省委“抓首要、大学习、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精神文明单位2家,文明校园1家,省级文明机关1家。以培养造就“四铁”干部队伍为目标,突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需要,一手抓严格管理,一手抓关爱激励,扎实开展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清理违规兼职等专项整治,有效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动力。坚持把“三项机制”作为落实追赶超越要求、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的主抓手,共鼓励激励干部194人,容错纠错干部5人,能下调整干部12人。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在春节等关键时间节点,集中开展专项检查,对顶风违纪的人和事坚持“一案双查”。设立党工委巡察办,突出政治巡察、增加巡察密度,处置问题线索107件,立案审查43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7人,移送司法5人,有效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

过去的一年,示范区大事、喜事接连不断。特别是李克强总理莅临杨凌视察,示范区成立20周年总结会议和建设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胜利召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极大鼓舞和激发了全区干部群众和农业科教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凝聚了示范区追赶超越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两个会议”为标志,示范区发展步入了新阶段,迈上了新起点。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示范区各方面共同努力、辛勤工作、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科教工作者、企业家、武警官兵、公安民警,特别是驻村扶贫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示范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总结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示范区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履行国家使命的物质基础需要持续加强;科技协同创新的领域还不够宽,在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上需要持续加力;在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上做得还不够精,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需要持续发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8年重点工作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重要指示、第十三次省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定位、“五个扎实”要求和“五新”战略任务,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示范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扎实履行“两项使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加快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的杨凌力量。

综合各方面考虑,今年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10.5%以上。

这些目标既是新时代示范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精神,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要始终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国家职责履行能力

持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性成果,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在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实施20个以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新设立200万元的院士科研专项经费,支持区内院校和科研单位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特色学科高地。大力实施种业创新工程,全面建成杨凌种子产业园,不断加大种业创新研发力度,力争在农作物、经济林果、食用菌和畜禽育种方面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整合各方科教资源,积极申报一批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新建一批协同创新联盟,扎实做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全面落实人才强区各类支持政策,全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全面融入关中协同创新战略,加强区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协同互补,推动城乡创新创业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发展学院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年内完成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万人次。

大力推进“双创”工作。深入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集聚作用,用好天使投资基金,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加大农业“双创”力度,高标准建设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推进农业与“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载体,探索农民创业创新模式。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各类企业创新的支持,全年支持新建企业创新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平台10家以上。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或大学生领办创办创新创业团队,全年新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上。抢抓全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积极争取有关军民融合发展新上项目落户杨凌建设。

(二)积极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科技示范推广效应

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建成“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立和完善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开放合作机制。进一步创新援外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开展援外培训10期以上。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交流公司作用,高水平举办现代农业高端论坛、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积极策划举办农业领域“达沃斯论坛”,在国外布局新建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和培训中心。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快实施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推动更多农业高新技术“走出去”,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不断加大“引进来”力度,面向全球吸引更多创业者、企业到杨凌创业发展,持续扩大杨凌在国际农业领域的影响力。

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强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等“六个中心”建设,建设农科传媒与信息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大学推广、产业链推广、农科培训推广、农科传媒推广等多元化推广模式。按照“届届有特色、年年有超越”的要求,高标准办好第25届杨凌农高会、第10届西部双交会,充分发挥杨凌农业大数据作用,扎实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集成示范,全面激发示范引领新动能。加快科技成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扩散和释放,面向全国新建示范推广基地5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到9000万亩,推广效益达到205亿元。

积极探索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加快构建信息化、社会化科技创业推广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基地,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能力。探索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技术产业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建成一批“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示范点。

(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创建1000亩有机农产品基地,建成猕猴桃、牡丹园、无花果、马铃薯等标准示范园,积极打造优质、绿色、高端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探索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机制和模式,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确保丝路农业展示园、种子大市场建成投用。不断加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000人次。扶持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田园综合体3个,发展产业小镇3家,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家、示范合作社3家,不断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完成全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率先启动、先行一步,为全省做出示范。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好“四好农村路”,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农村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持续推进。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十年政策,大力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深化“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扩大“两权”抵押贷款范围,新增贷款1亿元。做好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进一步拓展农业大灾保险覆盖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试点。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以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完成区内剩余578户、1799人低收入群众脱贫任务,确保城乡居民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办好脱贫攻坚杨凌论坛等活动,不断巩固和提升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及秦巴山片区75个贫困县杨凌示范推广基地成效,最大限度发挥好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功能。在吕梁山片区、六盘山片区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云南怒江、甘肃临夏、四川凉山等深度贫困地区布局新建一批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带动贫困地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更多力量。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侧结构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安排各类重点建设项目220个,年度计划投资171.45亿元。不断改进和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坚持领导包抓重点建设项目制度,所有续建项目务必于一季度前复工,新开工项目争取6月底前全部开工。进一步强化项目策划工作,积极主动做好项目争取工作,全年争取中省各类项目资金10亿元以上。切实加大PPP项目建设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工程”,按照“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突出靶向招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扩大招商引资成效,促进重点优势产业集聚,确保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6%以上。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优化简化行政审批和办事程序,全力以赴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严厉打击恶意阻挠施工、强揽工程等影响项目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着力打造最优投资服务环境,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资金引导作用,全方位支持工业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实施一批企业技改项目。积极推动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扩能提效,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7.2亿元,增长13.4%。加快杨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农机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持续打造三大百亿元产业集群。全面落实工业稳增长促投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围绕步长医药产业园、陕西农康拖拉机、金海生物、国营四达机械等骨干企业做好服务保障,确保企业尽快建成和全面达产达效。继续抓好“小巨人”成长计划,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程,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全年净增规上工业5户以上。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尽力盘活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全面落实企业减负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以上。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抓好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运动、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全力抓好杨凌自贸片区建设。全面加强自贸片区硬环境建设,建成自贸大厦,加快推进杨凌综合保税区、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做好行政审批局和市场监管局组建工作。不断强化自贸片区软环境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切实加大国际贸易企业招引工作力度,全年引进企业20家以上,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五个为”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放宽市场准入、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坚决破除投资制约。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力争在农业领域涉外投资、涉农贸易等方面更多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创新案例,走在全省自贸片区制度建设前列。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4亿元,增长30%以上。

(五)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全域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国家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机遇,不断深化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研究,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机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加强城市风貌设计和规划管控,有序打开校区围墙,推广开放式街区,建成“吧文化”一条街,加快校园水系建设,不断凸显“城中有校、校中有城”的大学城特色。全面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抓好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省道107公路、国道344、杨凌大道跨渭河大桥工程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承载力。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00亩,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000亩以上,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争取凤太高速延线、榆渝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或过境,扎实做好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打造以杨凌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区域性交通中心路网格局。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持续加强和系统推进五泉、揉谷重点镇建设,新增8000名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生活。

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坚持建管并重的发展理念,以园林城市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示范区城市园林规划系统设计,高质量实施城市道路、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日常维护,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大力实施智慧城管二期项目,建立行政执法综合体系、渣土车日常监管平台、城市防汛排涝监管平台、城市部件物联网监测系统,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严格落实完善城市运行管理及相关方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涝、供热、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推进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铁腕治霾,实施新一轮三年蓝天保卫行动,推动大气质量持续好转,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45天以上。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成液化天然气城市应急、储备调峰项目,不断扩大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全域禁燃区建设工作,提升天然气通气点火率,改善群众生活方式。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完成曹新庄垃圾填埋场改造及二期扩容工程建设,启动餐厨垃圾综合利用项目,有效提高各类生活垃圾处理率。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围绕渭惠渠、高干渠沿线村庄进行全面排查整治,进一步改善漆水河断面水质。下茬立势,全面推进畜禽散养、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垃圾堆放、揉谷渔场非法采砂破坏生态环境等专项问题整改落到实处。扎实推进绿色生产,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持续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以提高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为导向,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持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下气力解决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需矛盾。不断优化校长和教师队伍,狠抓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同比增长10%以上。加快第二高中筹建工作步伐,2019学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省内外知名教育机构,通过兼并、托管等方式,改造和提升区内中小学办学水平。

扎实推进健康杨凌建设。持续深化综合医改试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现代化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制度。在全面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启动示范区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不断巩固提升国家食安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全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再上新台阶。支持引导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发展和从事医养、康复服务,促进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促进就业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支持返乡创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就业。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全力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设立示范区文化传媒公司,加快建设小微文化产业孵化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杨凌教稼名人馆”,进一步凸显杨凌的农业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广场舞台、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办好国际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网球、羽毛球联赛等品牌赛事,全面推动第十四届全运会网球、皮划艇赛各项筹备工作。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四社联动”,扎实做好第10次村委会换届工作。全面实施“七五”普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案件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平安杨凌、法治杨凌建设,扎实开展新一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各类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围绕重点领域,坚决夯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与此同时,支持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持续抓好“惠民实事”,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七)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构建高效廉洁的行政服务体制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经济建设发展。持续深入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引导全区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统领,全面加强对经济建设发展工作的领导,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示范区得到坚决有效落实。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当做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履行职责的各类知识,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建设发展的本领。

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持续抓好作风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委实施办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赴下身子,沉下心来,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脚踏实地干事业,埋头苦干促发展。对重要工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干一项成一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决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深入贯彻三项机制,树立不让实干家和老实人吃亏的鲜明导向,巩固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

全面抓好效能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推进行政程序法治化,用严密的程序管好权力运用。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回应社会关切,扩大和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和执法为民理念,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加大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要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理念,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持续释放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全面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深刻汲取奥凯电缆、华秦农牧等违纪案件教训,切实做到以案为戒、警钟长鸣;坚持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的行为,始终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

面对新时代,立足新起点,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努力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贡献更多的“杨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