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示范区上下坚决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系列政策措施,实现生产总值104.2亿元,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12.08亿元,增长20.4%;一般预算收入9.26亿元,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25亿元,增长25.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109元和13792元,分别增长8.1%和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6亿元,增长13.2%。全面完成了“十二五”及去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在逆势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一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三稳两优”部署要求,坚持每半月研究分析一次经济运行情况,先后出台了稳增长21条措施,及时筹措5亿元财政专项资金促投资、稳增长。经过不懈努力,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二是精准发力抓招商促投资。全年开展各类招商(推介)引资活动28次,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66.8亿元。建立了“周推进、月调度、季度考、半年评、年终比”的抓项目工作机制,坚持每季度集中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安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68个,完成年度投资115亿元。三是全力促进工业稳增长。积极发挥工业专项资金撬动作用,深入开展百名干部包扶百家企业活动,采取“一企一策”积极帮扶企业降成本、提效率。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29.3亿元,增长13.2%。四是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82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种子产业园、现代农业电商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批企业入园发展。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适时启动了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建设了创业工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田园”等创业新平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0家,支持70余名大学生领办创办了企业。五是深入推进文体旅展融合发展。网上农高会首次上线,第22届农高会办会质量、效益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启动“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成功举办省内首个A类马拉松赛、杨凌农科城自行车邀请赛、现代农业休闲游、第七届农资双交会等多项活动,带动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牵头发起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深度融入“12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实施“区校一体、协同创新”战略,全面启动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工作,全年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5.42亿元,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859项。经过多年努力,“杨凌农科”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去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被评为区域品牌第二名,品牌价值661.9亿元。二是示范推广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六个中心”的服务功能和运营机制,为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多样化服务。不断加强产业化示范推广力度,全年新发展各类示范推广基地29个、产业链推广企业12家,示范推广面积达5520万亩,实现推广效益158亿元。三是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提升和设施农业增效工程,建成10万元模式大棚508座,5万元模式大棚1012座,新发展果蔬示范基地及采摘点19个,家庭农场51家,现代农庄6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38次,举办援外培训13期,来自45个国家的323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启动建设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丝路农业展示园、中吉农业高新示范园,全面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步伐。
——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长6.14公里、投资6亿多元的杨凌大道全线通车,城市骨架有效拉伸。石头河供水、华电热电联产、天然气调峰站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配套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杨凌网球运动中心、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等一批文体旅融合项目启动建设。五泉、揉谷两个重点镇建设进度居全省前列。分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市容环境和城市交通明显改善,城市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河两渠”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固堤、治水、植绿、造景等工程统筹推进,初步形成了三条生态水景观长廊,渭河湿地生态公园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收效良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治污降霾”专项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关中市区前列,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62天。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24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顺利通过全省“双高双普”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高考二本上线率在全省排名第3,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示范区医院获批纳入三级医院管理范围。连续两年坚持安排“惠民十件实事”,推动解决了供热、供水、交通、住房、养老等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食安城市创建工作收效显著,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验收。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公交一体化成果进一步巩固,文化、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农村低收入家庭577户、807人精准脱贫任务全面完成。19所农村幸福院和3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转良好。城乡各类保障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困难弱势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四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杨凌”建设,辖区连续两年无命案发生。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向纵深挺进。一是持续加强对深化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紧跟中、省部署,先后研究审议了71项改革事项,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强力推进。二是纳入省考的自选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结合杨凌实际,实施了“一村一镇”特色现代农业综合示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5项自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三是各项改革收到明显成效。先后出台54项改革措施,有效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完成了公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任务。农村金融创新、土地银行创新及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工作亮点纷呈,受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加速形成。一是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四有”、“做四个人”主题教育。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三公”经费支出下降9.5%。组织开展了专项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开展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80余次,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守纪律、讲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各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埋头苦干的良好风气。二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开设了“杨凌大讲堂”,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先后举办27期干部培训班,培训干部4900余人次,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向中央和省委基准看齐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在机关18个部门成立党组。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等各项规定及议事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全部做到集中讨论决策。三是依法行政能力稳步提高。大力推进“法治杨凌”建设,开展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和普法宣传活动,调整和充实了管委会法律顾问,重大事项决策前主动征求法律专家意见建议,民生事项决策坚持公开听证,确保依法决策、政务公开。全面启动权力清单制定工作,认真开展行政许可事项规范清理活动,规范行政许可事项220项。四是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责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持续举办电视问政《新风》节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设立了巡查办,增加了执纪巡查工作力量。
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确保了“十二五”确定的12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28项预期性指标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二五”的圆满收官。五年来,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2010年的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480亿元,是“十一五”累计的5.1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是2010年的4.73倍。五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建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21个,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量累计达到308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609件,累计审定动植物新品种150多个。五年来,示范推广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18个省(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29个,探索建立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15个省区5236人获得了杨凌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有效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五年来,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全省领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养老、低保等31项社保政策实现城乡一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公交、光网和免费WiFi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和16.7%,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五年来,国际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先后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累计引进国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优良作物品种150余项,举办援外培训班44期,来自86个国家、993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推动中外企业实施国际间合作项目50多个。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示范区上下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科教工作者、企业家、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一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尚在磨合,技术集成创新不够,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二是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问题还比较突出,产业规模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融资压力大,经济发展任务艰巨;三是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补短板的任务繁重。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不断加以改进。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示范区上下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团结一致、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良好作风,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和协同发展”的道路,戮力一心,完成“四个杨凌”建设任务,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推动校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积极融入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步伐,持续增强科技成果集聚效应。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围绕旱区农业发展重大问题,在作物品种、农业节水、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动物育种与高效养殖、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充分发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用,加强职业农民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发挥种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区内外科研力量与企业结合,加快种子产业园建设步伐,推动粮食、生猪、果业等品种培育取得新突破,做强做大种子产业,努力打造“种业硅谷”。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鼓励科教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示范。建成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培训基地,为旱区农业生产一线输送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
二、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渠道,强化国际合作,扩大开放,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示范区对旱区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国际标准和绿色农业生产质量标准等的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国际化。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推广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建成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在沿线国家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断深化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办好农高会,不断扩大与丝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及成果交流、交易。切实发挥中国旱作农业科技援外培训基地作用,进一步加大技术援助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国内农业科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不断完善示范推广模式,构建覆盖全旱区的示范推广体系。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进一步做实做强“六个中心”,不断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农村技术创业体制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进行技术转化和推广。不断完善信息化社会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示范推广新业态。继续办好农林卫视、《农业科技报》和杨凌农林科技推广网,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服务的重要平台。抢抓农业部和我省共建陕西特色现代农业示范省的战略机遇,在旱区建设40--60个区域重大试验示范基地,在产业核心区域建设300个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到“十三五”末,形成覆盖整个旱区的全产业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对所有试验示范基地(站所)实行评级改造和动态考核,不断提高科技示范推广效应。
四、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关中城市群节点城市。按照关中城市群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次核心城市定位,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全域城乡一体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大学城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将五泉镇、揉谷镇建成功能配套齐全、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的特色组团,将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和特色村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加快城市综合服务片区、大学城片区建设,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积极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海绵城市”,构建城市“绿道”和“水系”,彰显“农科水韵、生态杨凌”的鲜明特色,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新杨凌。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乡管理和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协同武功、周至、眉县、扶风,加大公路路网布局建设,加快形成以杨凌为中心的区域交通路网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区域中心地位。
五、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全域城乡一体化。持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普及学前三年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13年免费教育。坚持“教育强区”战略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入国内高水平办学主体,采取托管、兼并、新建等形式建校办学,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开展创意、创造、创新、创业、创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使创新创业在示范区蔚然成风。以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创新制度和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为基本内容,把杨凌建成“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城乡一体化样板与典范。坚持经济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能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群众,到2018年底在全省率先跨入小康社会。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各项工作实现高点起步、良好开局至关重要。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四化同步”、“五大发展理念”,加压紧逼、主动作为,确保完成生产总值118.5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13.9亿元,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1%,达到36089元和15309元。同时,为了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党工委、管委会还研究设定了相关内控指标,力争完成生产总值121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14.5亿元,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2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2 %,达到36420元和15447元。
一、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增强科技示范效应。紧紧围绕“杨凌要在更高层面上发挥示范效应”的要求,一要提高协同创新攻关能力。不断加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省油菜中心融合和协同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科研攻关能力,重点支持10个产学研用技术集成和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强化创新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全年新增科技成果及专利申报1010项。二要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众创田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农业众创空间、杨凌农业创意与研发设计基地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和空间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创新要素和传统要素重新组合,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作用,全年引进100个创业团队,支持100名大学生和1000名农民实现创业梦想。三要大力实施农业示范推广创新工程。持续放大“六个中心”的整体效应,充分发挥西部发展研究院作用,坚持发布“三个报告”。依托“两个联盟”平台,努力为16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注入“杨凌符号”。全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4万人次,新建示范推广基地35个,实现示范推广面积6000万亩,推广效益165亿元。四要推动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落实粮食安全“一把手”责任制。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中的应用,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等元素融入农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休闲农业、展会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继续实施农业示范园区亿元提质增效工程,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加快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业电商发展,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面完成种子产业园主体工程,建设杨凌种子大厦,推动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农庄20个、家庭农场10家,不断释放现代农庄经济集群效应。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全年培训认证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五要持续加大示范平台建设。创新示范模式,拓展推广途径,宣传运营好 “杨凌农科”金字品牌。实施远程服务平台升级扩容工程,加强三农呼叫中心建设。发挥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在新疆、西藏相关地区及省内国家级贫困县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科技扶贫行动。组织筹办好第23届农高会、第八届农资双交会、现代农业休闲游等展会活动,促进会展业创新发展。六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农业合作中心、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丝路农业展示园、商务部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扩大援外培训规模,全年举办培训班12期,稳步提升杨凌援外培训的水平和质量。争取中省国际合作专项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二、坚持内生增长,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一是继续加大有效投资。充分抓住当前投资成本低的有利时机,策划投资建设一批利长远的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46个,确保完成项目投资130亿元以上。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不断扩大PPP项目领域,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达到173亿元,争取完成176亿元。二是不断强化招商引资。继续深化“招大引强、提质增效、科学精准”的招商工作思路,充实驻外招商机构工作力量,不断改进招商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力争完成203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壮大特色工业。持续打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三大百亿元产业链,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不断增强特色工业聚集和承载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万隆制药、金海口蹄疫疫苗等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加快步长医药产业园、济川制药杨凌中药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福万家、乾宁斋杜仲饮品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清真产品和食品加工。加快农康农机装备制造项目入园步伐,进一步做强涉农装备制造业。实施小微企业产能倍增计划,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四是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杨凌综合物流园、杨凌会展新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利用各类要素资源,促进众包设计研发与网络化协同制造,引导发展分享经济。围绕消费新需求,鼓励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壮大医疗保健、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消费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保障房、安置房品质,通过供给侧改革激活住房消费新需求,积极推动房地产去库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6亿元,力争实现16.9亿元。五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杨凌农商行增资扩股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加快转型为农业科技银行。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联合神州数码开展杨凌新农银行设立前期工作。推动筹建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主体。
三、坚持协调发展,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一是统筹完善发展规划。积极对接《关中—天水城市群规划》和《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总体规划》编制,以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新杨凌为指导,启动新一轮城乡规划评估修订工作。深入实施多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城市发展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规划管控。推动规划执法力量有效整合,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执法机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高基础配套,重点抓好330KV电力线路改迁、市政供热、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和一批连接杨凌大道片区市政道路等工程建设。围绕对外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新桥路渭河大桥加宽、杨凌大道跨渭河大桥、扶杨眉公路杨凌段及跨渭河、湋河大桥等项目的实施。围绕打造“大学城”特色,重点抓好“吧文化街”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五泉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进一步创新管理服务职能,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揉谷沿渭重点镇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进度在全省领先的良好局面。三是统筹实施重点片区开发。加快杨凌大道新片区开发,全面启动CBD、文化创意产业园、金融大厦、图书档案大厦等项目建设。结合渭河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沿渭片区开发力度。加快实施姚安、付家庄、下代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康乐市场改造,稳妥推进老城区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大寨中心社区、常乐园、杨陵街道办中心社区建设,及时启动相关安置工作。四是统筹加强城乡管理和服务。不断巩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积极争创省级信息融合试点城市,启动市民卡系统建设,建成数字杨凌地理空间平台,大力推动城乡精细化、可视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共治共享。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开展“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公交枢纽场站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加营运线路和车辆,提高公交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方便群众出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推进蒋周李、新集等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全域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四、坚持绿色宜居,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杨凌。一是努力营造绿色家园。全面启动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对城区绿化进行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大地园林化工程,加快铁路、高铁、高速沿线绿化生态长廊建设,完成杨凌大道、渭惠路、农科路等绿化景观工程,加快形成城乡园林生态体系。加快新能源交通系统建设,落实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在加油站、居民小区、公共停车场等建设充电桩。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开发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品牌。二是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按照“关中留水”的要求,全面实施“水润杨凌”工程。加快渭河综合治理,完成水面景观二期工程建设,建成渭河湿地生态公园。启动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后稷湖)、西片区雨水收集及调蓄工程(滨渭湖)、东环线易涝点改造(湿地公园)项目建设,不断彰显“农科水韵、生态杨凌”特色。三是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加大环保执法检查工作力度,推行分季对标考核,全面拆除辖区燃煤锅炉,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管控措施。加大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抓好城乡垃圾和生活废水无害化处理。认真实施新一轮渭河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干流、支流水质稳步提升。整镇连片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为全省作出示范。
五、坚持全面共享,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建设第二高级中学。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校长、教师两支队伍建设,稳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二是支持办好体育运动学校、网球学校、乒乓球学校,策划组织好马拉松、自行车、网球等竞技和群众性赛事,带动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三是大力实施健康杨凌行动,争取示范区医院早日建成三级医院,全面完成对镇卫生院的托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分级诊疗、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积极完善被征地农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五是深化信访制度改革,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体责任。不断提高社会面和城区居民小区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恐和涉黑涉恶犯罪,确保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持续抓好“惠民十件实事”。一是秋季新学年起全面实行13年免费教育。二是落实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政策,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实现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三是实施精准脱贫,使每一户困难家庭生活得到充分保障。四是新建幸福院34个,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五是开展“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打造5个标准化物业管理服务示范小区,带动提升全区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六是实行铁腕治污降霾,严厉打击渣土车抛洒,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全力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好转。七是继续实施主干道路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施道路畅通提升工程,在重要节点建设过街人行天桥,在西农路、渭惠路等设置中央隔离护栏。八是开放区内高校、中小学体育场(操场),建成渭河生态休闲体育运动公园,有效增加群众运动锻炼场地,持续实施“舞动杨凌”文化惠民工程。九是加大城乡居民医保补贴力度,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十是巩固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持续推进国家级食安城市创建工作,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六、坚持改进作风,全面加强管委会自身建设。做好今年及“十三五”期间的各项工作,必须始终依靠坚强的组织领导和过硬的工作作风。一要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依法行政等各项要求,继续紧盯“四风”和“三严三实”问题整改,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创先争优意识,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健全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发挥考核导向激励作用,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切实提高执行力和行政效能。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无意出错和故意违纪区别开来,最大限度保护和调动干部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激情,鼓励形成主动创新、积极创先的浓厚氛围,使示范区的建设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二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结合管委会机关新一轮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定工作,主动向社会公开,真正做到行政行为在阳光下运行。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制度,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修改制定法律顾问工作规则,重大事项决策前主动征求法律专家意见建议。全面细化政务公开方式和内容,对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推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和人员定期轮岗,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察和审计监督作用,实现权力运行监督全覆盖。三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带头尊崇党纪、捍卫国法、遵守制度,努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全力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突出问题,全力保持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政策解读:杨凌示范区2016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