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2010年工作报告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系列措施,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围绕示范辐射核心任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不断扩大示范效应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8亿元,增长15%;技工贸总收入120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亿元,增长50%;地方财政收入2.02亿元,增长1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446元,增长15%;新增就业岗位1253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8%。人口自然增长率3.99‰。对外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300万亩,示范推广效益达到66.2亿元。

一、抢抓机遇,继续办好示范区的思路更加明晰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精神,抓住省部联合调研、共建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等机遇,深入调研,深化认识,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理清了“围绕示范做大产业、依托产业搞好示范”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全区干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干部群众普遍认识到,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就必须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示范辐射功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示范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成为示范辐射的核心和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全区干部群众将思想高度统一到示范推广和加快发展上,把力量充分凝聚到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科技创业推广服务、国际合作及产业发展、次核心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七大任务上,形成了“二次创业”干劲足、各项工作推得开的良好局面。

二、核心示范,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雏形。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要求,规划建设了面积为100平方公里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坚持“科技先导,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多元投入”的原则,集聚和展示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提高核心示范能力,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万亩粮食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万亩经济林果苗木繁育示范基地、20万头良种猪繁育示范基地和万头秦川肉牛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等“五个万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建成设施农业大棚5000亩,建成小麦良种繁育示范基地10000亩,为全省提供良种500万公斤,建成经济林果苗木繁育基地3000多亩。现代农业创新园和国际科技合作园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第十六届农高会期间对外开放。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等建设进展顺利。园区共完成投资7亿多元,引进国内外3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粮食、油料、蔬菜、瓜果、花卉、药用植物等27类470多个新优品种,示范、展示、生产和物流功能初步形成,累计接待观众12000多人。

(二)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建1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银行、合并调整、企业租赁、自愿互换等新模式,流转农村土地1.5万亩。探索金融创新,设立担保公司,开展龙头企业集合担保业务,推进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为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金融支持。成立园区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知名专家教授20多名,为园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布局一轴一心八园,打造从技术研发、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采用“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良种苗木、小麦良种繁育、畜牧养殖等产业链。积极扶持2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000余户,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承办全省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现场会。新建日光大棚生产蔬菜已销往上海、天津、西安等地,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带动辐射,对外示范推广效益逐渐显现

(一)加大与周边地区合作力度。按照构建“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新格局的要求,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和设施农业两个创业实训基地,在周边县启动建设创业实训分基地。已与省内6个县在成果转化、生产营销、创业培训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围绕生猪养殖、苗木花卉、设施农业、特色果业等主导产业,开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

(二)产业链推广成效突出。积极探索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推广模式。重点围绕小麦油菜良种、蔬菜、水果、肉牛、生猪、食用菌等产业链条,支持本香、恒兴、金麒麟、省果树苗木中心、秦川牛业、秦宝、赛德高科等龙头企业向外延伸产业链,建立生产销售基地,依靠市场手段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本香集团在洛川、凤县、永寿等县建设了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赛德高科在太白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推广模式,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成效明显。

(三)推广渠道不断拓宽。继续推进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发挥好已有试验示范点和基地的作用,大力推广科技新成果。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秦岭北麓猕猴桃等试验示范站推广新品种20多个,先进实用技术50余项。在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区)新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6个。完成了4680名村官、3000名县乡干部、科技领军人才和近2万名农民的培训。启动建设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服务网和三农呼叫中心,以信息化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加广泛及时的服务。积极推动陕西农林卫视更名为农林卫视,为进一步发挥其推广平台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第十六届农高会圆满成功,示范推广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来自加拿大、荷兰、美国、巴西等45个国家及我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万人次参展参会,项目合作、技术成果及产品交易总额226.8亿元。展会规模、水平、效益和国际化均创历史新高。

四、集聚创新,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一)集聚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取得新突破。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来杨凌发展创业,引进博士学位以上人才42名。与美国耶鲁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建立转基因动物工程中心,启动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旱区现代农业战略研究中心建设和省杂交油菜中心迁建工作。中国农科院、宁夏林研所等科研机构和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公司、加拿大加东禾谷类油料作物研究所、以色列海泽拉公司、台湾美庭公司、上海孙桥公司等知名企业的技术和项目进入杨凌。

(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驻区高校及入区科技企业全年到位科技经费3亿多元,建成省部级以上实验室18个,工程中心28个,野外观测台站5个,承担国家重点项目课题数量大幅提高。通过审定小麦新品种“979”、油菜新品种“秦研211”、早熟“秦阳”苹果等农作物新品种9个,新增鉴定科技成果21项。申请发明专利270项,截至11月底批准80项。

(三)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中国、加拿大、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第二次圆桌会议,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等13次国际交流活动。举办了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国际研修班、国际设施农业培训班,来自埃及、印度等10余个国家3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与中农发集团共同实施了援建非洲贝宁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选派专家在埃及建设小麦、玉米、蔬菜综合示范基地。

五、坚持“外引内扶”,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一)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按照“招大商、引外资、建集群”的要求,在招大商、招台商、招农商上取得明显成效,大项目持续增多,项目质量较高。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5亿元,同比增长27%。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0多个、总投资达56亿元,其中3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引进美国嘉吉集团、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汇源果汁、开米果蔬清洗剂、天科塑业、万隆变压器等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扶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出台扶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措施,对25户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切实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成立担保公司,积极探索“集合担保”,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近3亿元。支持入区企业向上争取各类产业发展项目76个,设立了企业扶持资金,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产业扶持资金额度均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8亿元,增长20%,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科教产业园区入园学校达到7所,已建成3所,新增在校学生1.2万人。积极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业发展,新开工面积53.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84%。规划启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铁路货运站和大型交易市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粮油食品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农机超市农用车辆补助、汽车、家电下乡活动顺利开展,消费品市场繁荣有序,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7.02亿元。全年举办各类展会7场次,旅游接待1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

六、财政金融工作稳步发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一)财政金融保障有力。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18.6%。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整合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9267万元,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力保障了基本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支出需要。扎实推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工作。新设立农发行杨凌分行、外汇管理支局、长安银行杨凌支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推动企业进入创业板、“新三板”直接融资。全年存款余额65.95亿元,比年初增加19.07亿元。信贷投放同比增长218%,金融瓶颈制约问题得到一定程度化解。

(二)项目带动效应明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3个,产业化项目投资占比近50%。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争取力度,争取中省各类专项支持4.5亿元。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推行BT融资建设模式,利用社会投资1.5亿元,财政全年新增及展期贷款6.88亿元。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带动企业、农户等社会投资3.5亿元,各类投资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

七、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一)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完成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一河两岸”片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教园区等园区的专业配套规划。市政基础设施投资5.9亿元,同比增长210%,新完成一批市政道路及城市配套工程。实施重点镇建设、乡村公路、饮水安全、灌溉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达到6300万元。整合和充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量,狠抓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检。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商贸及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新突破。制定并实施《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城市规划区非整村搬迁安置办法》、《新分支户房屋安置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城中村改造和拆迁顺利进行。结合廉租房建设,为1300户失地农民提供安置房2600套。由于政策到位,程序合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没有因城中村改造问题引发上访问题。

(三)土地管理工作扎实有效。较好完成了省上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全年按程序申报5批次4076亩农用地转用和征收。严格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研究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保证了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收回土地150亩。

(四)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实施城区绿化和农村三化一片林工程,全年植树造林3000亩。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行地源热泵供热、农村新能源等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完成新一轮污染源普查,严格执行《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不断加大环保执法检查力度,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700吨,减排300吨,化学需氧量排放500吨,减排200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335天,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完成41个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总投资1.85亿元。筹集资金8500万元,支持杨陵中学成功争创全省标准化高中,实施6所中小学改扩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实现“蛋奶工程”全覆盖。建成农民健身广场15个、农家书屋11个和县级“两馆一中心”。一批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相继建成。城乡低保、助医助学等工作不断加强。启动医药卫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实施家庭改厕2110户,建成75家村级卫生室。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进行了体检,对15岁以下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进一步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7.47‰,自然增长率3.99‰。

(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政法工作力量,理顺公安管理体制,大力开展“平安杨凌”创建活动,保持对刑事犯罪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全区社会治安形势良好。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1.23%,增幅居全省第一。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实现了重大活动零信访、到省零集体访和“一控两降”指标不突破。安全生产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交通安全事故明显下降。

九、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一)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学习抓深化、实践破难题,聚力促发展,群众得实惠为目标,以“奋力推进二次创业,建设一流农科新城”为载体,扎实开展“问计杨凌百姓,谏言杨凌发展”等主题活动,查找涉及示范区工业、农业、民生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发展难题,并着力抓好整改落实。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得到中央巡回检查组肯定。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坚定,谋发展、促和谐,加快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开展民主生活会、中心组学习、务虚会等组织活动,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班子成员各尽其责、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先后研究任免干部29名,保持了选人用人的良好风气。加强干部培训工作,选派干部17人次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国家部委、外省区及省级机关学习和挂职锻炼,积极开展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活动,公开选聘19名大学生到村和社区任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效。精心筹划组织庆祝新中国60周年各项活动,大力宣传示范区建设成效。开展“杨凌精神”教育活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加强外宣工作,联合央视网、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香港《文汇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开展“网络媒体杨凌行”、“境外媒体看杨凌”、“走出杨凌看示范”等专题活动,刊发各类新闻稿件近1000件,有力提高了杨凌的知名度。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节庆,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扎实开展“创佳评差”和服务保障满意度测评活动,城乡文明程度以及窗口单位、执法部门的服务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抓好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结合“三项检查”,加大对“民生工程”、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政府采购、重点建设项目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不断加强对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挂牌出让、干部招考等方面的监督。深入开展“问责、问廉、问效”活动,认真落实纪委部门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全年受理群众信访件63件,办结60件,办结率95%。查处案件2件,处分党员干部3人,警示训诫干部25人。

虽然示范区2009年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工业底子薄弱,财政收入压力较大。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竞争力不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重点纳税企业相对较少。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示范推广带动作用不强。自身科技创新不够,对外科技集聚效应还不明显。三是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次核心城市建设任务艰巨。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引进、群众生活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2010年是杨凌示范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抓住国务院即将出台继续办好示范区政策措施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示范带动、项目带动,科技支撑、产业支撑的工作方针,以基地促示范、以园区促产业、以招商促投资、以集聚促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在产业化示范、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产业发展、次核心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