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三区三高地”目标和“三个看杨凌”要求,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聚力实现“六个新突破”,全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国际交流合作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深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把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突出政治之训、理论之训、实践之训、作风之训,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坚持把学思想、强党性贯穿始终,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在抓好必读书目学习的同时,贯通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实干实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重实践、建新功彰显成效,注重督查式调研和正反面典型案例剖析,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解决了一批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的实际问题。
(二)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国家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农业研究院、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开工建设,新获批5个省级科技研发及转化平台。国家旱区种业创新基地、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荣华农业继伟隆种业之后成为我省第2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43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登记,14个小麦、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6个品种入选全国农业生产主导品种,全年植物品种权交易额达到1791.93万元。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4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6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8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9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7家,增长46%。
(三)示范推广成效加速显现。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加快实施,良科种子研发中心等16个重点项目全面落地建设,小麦统繁统供及种业企业良种繁育示范面积达到1.39万亩,3大养殖示范基地改造升级基本完成。持续深化政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农业科技市区合作扎实推进,在省内5个县(区)建设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榆林旱区现代生态农业研究院、陕西米脂小米研发中心等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揭牌运行,“六良协同”助力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杨凌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深入推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应用示范基地接续建设。与中国农村中心、省科技厅、西农大、杨职院共建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453场次、4.6万人次。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推广效益超过300亿元,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加快建设。
(四)国际交流合作开创新局。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全球土壤健康论坛、中国同非洲之角国家农业合作交流会等多场重大国际性活动,充分展示了“陕西风采、杨凌担当”。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提速增效,中哈草食家畜资源创新、动物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乌兹别克斯坦商品原料交易所入驻杨凌,面向40多个国家举办各类培训16期,依托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完成联合研究课题22个。中非联合中心加快建设。杨凌自贸片区2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5个外贸项目签约落地。综保区一期正式建成运营,招引储备生物科技、生物育种、大宗农产品贸易等方面优质项目33个。在自贸片区和综保区的带动下,示范区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亿元。
(五)第30届农高会圆满举办。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5个国际组织的252名外宾出席各类活动,其中部长、大使以上高级别外宾19人,创历史之最。农业农村部等5部委,北京市等32个省(区、市)以及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单位和企业参展,集中展示9000多项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产品,达成合作项目378项,线上线下交易额1112.77亿元,办成了一届成果丰硕的招商引资大会。在全国首次举办农业科技创投峰会、未来农业产业发展大会,为构建农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推出“后稷成就奖”,从往届3000多项后稷奖获奖项目中“千里挑一”,评选出“后稷成就奖”10项,后稷奖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含金量更高。第30届农高会首次走出国门,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展区,实现国内外联动,成为了一届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30年“峰会”。
(六)经济运行呈现质效向好。制定出台稳经济促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兑现各类奖补资金9000余万元,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5.23亿元、同比增长3%。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谋划储备重点项目324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了100%。全面落实工业稳增长各项举措,海斯夫生物、英童乳业等24个工业技改项目顺利实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位居全省第二。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美畅新材料被认定为省级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链主企业,省级链主企业培育实现“零”突破。全面实施推进招商引资“九项行动”,杨凌麦肯食品投产运营,在重大外资项目引进上取得标志性成效。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九大重点举措,新增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2%。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61.5%,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持续增强。举办消费节、美食荟等活动,入选全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位居全省第四。
(七)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双减”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创建省级示范高中1所,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2个百分点。扎实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城镇新增就业2192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93.51%,位居全省前列。扎实开展健康杨凌建设,积极申报和争取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标准编制完成《农科新城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道344市政配套、永安路等6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全力抓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水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活动,主要街道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构建了三级政府上下贯通的法治建设体系,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推进平安杨凌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社会综合治理,社会大局安全和谐稳定。
(八)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夯实各级党委(党组)党建主体责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示范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不断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党建、强堡垒、促振兴”行动,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抓实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全区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干劲不断激发。坚决扛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统筹做好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气象。持续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深入推进金融、司法领域典型案件查办,以强的震慑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决纠治“四风”,深入开展清廉杨凌建设,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持续巩固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省部共建、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民族、宗教、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残联、统计、审计、档案等各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同志们,回顾过去一年,形势复杂多变,工作难中求成,成绩来之不易。我代表党工委、管委会,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农业科教工作者、企业家、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指战员,以及关心支持示范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示范区建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创新要素集聚效应还不够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经济稳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还面临较大压力,优质公共服务还存在短板,距离群众期盼还有差距,部分干部作风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改进提升。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决扛牢国家使命,紧盯“三区三高地”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目标,扎实落实“三个看杨凌”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为支撑,纵深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示范推广提质扩面、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力打造新时代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增进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研发经费投入增长4%以上,新增各类科技研发及转化平台6个,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新建海外合作园区2个,实现国内农业科技培训4.6万人次、国际农业科技培训1万人次,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2亿亩、推广效益达到300亿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8%。
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3%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左右,约束性减排降污指标全面完成。
这些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建设发展形势和各方面因素条件,与示范区“十四五”目标相衔接,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既有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又有利于防范风险、守住底线,既体现了履行国家使命的担当和决心,又体现了加快自身发展的定力和耐力。示范区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加压加力、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实现。
三、2024年重点工作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示范区上下要坚决按照党工委、管委会的部署和要求,聚焦“八个新作为”,锐意进取、勇毅前行。
(一)加快推进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新作为
聚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驻区高校和科研单位,聚焦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积极承担中央引导地方专项、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两链融合”重大专项,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攻关。积极参与全省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围绕提升全省现代农业生产能力,重点实施粮食、设施农业等11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全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8项以上。积极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秦创原陕投E站,切实加强仪器设备共享、成果转移转化、中试熟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合作,不断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
持续推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全面实施《国家旱区种业创新基地暨旱区种业硅谷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国家品种测试评价分中心落地建设,建成旱区种质资源库等重大创新平台。新增国审主粮新品种10个以上,2个主粮作物品种年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前十位。支持良科研发中心、登海创新示范基地、秦丰种子繁育加工基地建成投用,招引种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家。持续举办全国性小麦、玉米、油菜等新品种观摩活动,推进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提质扩面,不断提高良种供给能力。
推动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提能升级。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政策服务与支撑保障体系,争创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集聚区,争取省级科技项目20个左右、资金2500万元以上。进一步明晰6个产业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创新运行机制,不断强化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核心支撑。联合科教单位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强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路演,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后稷人才工程”为牵引,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及紧缺特殊专业人才,培育集聚高层次人才600人以上。探索建立“专家(团队)+产业示范”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引培项目,支持入区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和管理人才。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遴选支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人以上。加大高素质农民和农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4.6万人次以上。
(二)扎实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建设,在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新作为
推动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链群工程,推动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智能农业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及12条重点产业链提质升级,促进产业链群总量做大、存量做优、增量做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构建全省智慧“三农”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功能食品、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瞪羚企业达到1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5家。
实施产业园区提升行动。统筹做好各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有序推进园区建设和运营模式更新,扩大便利化、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供给,创造产业发展的最优环境。启动建设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园一期、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食品产业园及新材料产业园,持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配套服务功能,推动陕西(杨凌)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扩区发展,依托现有物流园区,联合省物流集团打造涉农物流中心(基地)。
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抢抓全省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三年攻坚机遇,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加快“双创”基地核心区三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创业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发挥农科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等一批新基金,深化“科创贷”“科技创新券”等金融财政服务创新,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及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建设,在切实打通科技助农兴农“最后一公里”上展现新作为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质效。持续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升“1123”工程,开展农作物良种“六良协同”、经济林果“四改五提”、设施蔬菜“三改一提”、畜牧产业“五良配套”四大行动。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智慧工程,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植物工厂、旱作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做实“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机制,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镇和专业村。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统筹推进“稳面积、增单产”。
增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能力。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5个“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科学推进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和垃圾治理,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体系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过30%。
实施示范推广效能提升行动。对现有350个示范推广基地实施全面评估、分类管理、动态调整,促进基地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引领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建设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培养打造专兼结合、校地企协作的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争取省级层面建立市区合作共建共促共享推进机制,全面提升市区合作的组织性、推动力和实施成效。聚集省内外涉农科教单位和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各市共建一批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试验区。
(四)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在主动服务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大局上展现新作为
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主体功能。继续办好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争取承办上合组织民间友好论坛农业分论坛、中国—中亚工商大会等重大交流活动。实施农业国际培训项目20期以上、培训超过1万人次。加快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建成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商品(阿拉木图)展示交易中心。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农业标准互认合作,探索境外农业产能合作新模式。精心筹办基地建设五周年系列活动,持续扩大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化双多边农业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交流合作,与荷兰、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围绕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发挥中非联合中心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国家在人才培养、旱作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争取双多边合作共识纳入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成果清单。积极打造“海外农业园区+跨境订单农业+国内市场”的国际农业全产业链模式,跨境订单农业合作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
持续推进自贸片区和综保区建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农产品大宗贸易平台,推进植物种质资源分子检测服务等保税研发类项目落地,推动国家(杨凌)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实质化运营,加快形成一批系统性、集成性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启动综保区二期建设,支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公司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亿元以上。
高水平筹办第31届杨凌农高会。按照“突出重点、提升层次、扩大影响、打造品牌”的思路,精心办好现代农业高端论坛、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世界苹果大会、农业科技创投峰会等重点会议论坛。依托国际农业会展联盟,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置农高会海外分会场。全面提升线上线下融合、馆内馆外结合、国内国外联动的展示效果,全力搭建农业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发挥云上农高会、田间农高会作用,常年开展云上展览、活动直播、洽谈交易、田间展示等活动,打造“5+360天”永不落幕的农高会。推行“1+N”办会模式,以农高会为牵引,常态化策划举办各类展会活动,带动展会经济蓬勃发展。
(五)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实现量质齐升,在夯实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上展现新作为
大抓项目增有效投资。拓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进一步树牢大抓项目和以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集中精力谋项目,新策划包装项目200个以上,储备库转化项目50个以上。全力以赴争项目,全年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20亿元以上。千方百计建项目,三季度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多措并举促投资,力争社会资本投资增长5%以上。杨陵区要在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排名中晋位2-3个位次。
分类施策稳工业增长。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工业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系统集成、优化完善示范区政策体系,打好惠企助企政策“组合拳”,狠抓产业投资和产能释放。密切跟踪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及时研判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协助停减产企业破解生产经营难题,确保入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持续强化企业入规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
多措并举促消费升级。分层分类做强各商贸中心、集贸市场等消费载体,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培育首店经济和消费新热点,大力发展涉农电商,引导各商贸企业推进产品、服务、业态创新,不断提升消费舒适度。深入推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不断创新休闲游、研学游、乡村游等产品,精心办好农科城马拉松赛、全国网球青年团体锦标赛、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持续擦亮杨凌农科文旅品牌。
科学精准抓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聚焦示范区重点产业链,深入研究央企、大型民企、投资机构战略布局和投资意向,大力开展强链、延链、补链招商行动。坚持招新引优,用好投行思维、链式思维、闭环思维,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园区平台和国有企业作用,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招引投资,大力引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增收减支防债务风险。提升税收征管质效,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和土地出让,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树牢过“紧日子”“苦日子”理念,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支出,兜牢“三保”底线,集中财力保必须、保亟需。全面加强政府债务风险源头管控,科学统筹做好债务清偿化解,确保债务整体平稳可控。
(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有效破解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上展现新作为
统筹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高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深化水电气市场改革,逐步降低全社会经营生产成本。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宅基地等农村闲置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小切口”推进民生领域“大改革”,持续办好惠民实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大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准入准营“一件事”改革。创新投资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优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多测合一”“极简审批”“标准地+承诺制”,建立水电气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联合报装机制,实现全流程审批“一站式”办结。持续健全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集中开展涉企行政审批、综合执法专项治理。
持续强化共建融合体制机制。继续巩固省部共建体制,推动召开第十一次省部共建会议,促进更多涉农项目平台落地杨凌,改革试验试点在杨凌先行先试。全面落实省上支持西农大与示范区融合发展17条措施,全力配合西农大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积极服务保障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组建工作。支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申办职业本科大学,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及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研宜学良好生态环境上展现新作为
全力稳就业促增收。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着力推进技能培训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和大学生基层就业行动,常态化开展好“直播带岗”、送岗位下镇办等活动,搭建好区内大中专院校和企业人力资源合作桥梁,确保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行动,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坚决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稳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全年新增学位2000个以上。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示范区医院自贸院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实落细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低保和困难家庭保障等扶持措施,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开展“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渭河健身长廊、网球中心等运动场馆作用,管理运营好“口袋运动公园”,促进全民健身火热开展。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城市体检和更新行动,系统推进城乡基础功能完善和生态修复,切实提升市政管理水平。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抓好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美丽杨凌建设,深化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不断加强社会治理。防范和化解重大涉稳风险,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持续抓好信访积案化解。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切实开展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加强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风险预警防控,全面提升应急处突和救援能力。
(八)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上展现新作为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毫不放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提高党性修养。持续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推动街道社区、单位、行业等领域党建互联互动、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持续加强“两新”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注重在项目建设一线和急难险重任务中识别、培养和考察干部。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强化政务公开、督查考核,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中积极容错纠错,更好推动党员干部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不断强化干部培训工作,健全年轻干部教育培养“传帮带”机制,选树“好班子”“好干部”典型,不断增强履职尽责本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扎实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部门和行业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案件查办震慑作用,坚决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拳纠治“四风”顽疾,靶向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切实加强纪律教育,严格纪律执行,全面深化党的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深化巡察同审计、财政、统计等部门的贯通协同,不断增强政治巡察震慑力和穿透力。深入推进清廉杨凌建设,持续提升清廉单元建设成效,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