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杨凌示范区立区之本。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规划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设施果蔬、现代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建设全面铺开,相关建设项目顺利推进。陕西(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建设不断加快,已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26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年种子交易额达6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初步建成了种子产业园。成立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2亿元。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围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质量兴农,突出优质、绿色、安全导向,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与推广服务平台获批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全程可追溯的杨凌农产品安全管理模式,构建高标准农产品溯源体系,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不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是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三基本”是指农业废弃物、农膜和畜禽粪便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的治理要求,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不断加强。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发展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家庭农场71个、现代农庄30个,带动2万多农户抱团闯市场、同走致富路,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基础好、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同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建成运营,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设施农业建设的典型。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在杨凌成立。杨凌示范区率先在全省整体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杨凌农科”“杨凌农高会”品牌价值双双突破800亿元,一批“杨凌农科”品牌旗舰店、品质生活馆在省内落地开花。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增动力。着眼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集聚以人才、技术等为重点的创新要素。深入实施“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战略,建立了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多层次沟通联系机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支持驻区两所高校创建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多个,其中国家级9个。坚持每年组织实施20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在旱区农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近五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000多件,每年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超过30个。“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秦优7号”油菜出油率达到48.6%;“陕单609”玉米创造了陕西玉米亩产最高纪录;“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苹果新品种,有望成为北方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创新创业蓬勃开展,形成了大学生、职业农民、返乡人员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杨凌示范区成功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探索建立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累计在18个省(区)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7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产业发展融合”的要求,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政策服务两手抓,以推进城乡政策一致、公交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三农融合”发展为重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取得了较大成效。多个村镇先后获评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全国绿色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等殊荣。结合中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启动建设了农村农户水冲式厕所、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和湿地建设等四个全覆盖项目,完成了“两河”沿线、32个美丽乡村和城乡道路绿化工程,绿化提升改造工作成效明显。(数据更新至2023年2月)
现代农业是杨凌示范区立区之本。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规划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实施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设施果蔬、现代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建设全面铺开,相关建设项目顺利推进。陕西(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建设不断加快,已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26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年种子交易额达6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初步建成了种子产业园。成立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2亿元。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围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质量兴农,突出优质、绿色、安全导向,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与推广服务平台获批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全程可追溯的杨凌农产品安全管理模式,构建高标准农产品溯源体系,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不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是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三基本”是指农业废弃物、农膜和畜禽粪便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的治理要求,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不断加强。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发展龙头企业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家庭农场71个、现代农庄30个,带动2万多农户抱团闯市场、同走致富路,涌现出了一批发展基础好、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同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建成运营,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设施农业建设的典型。陕西省职业农民协会在杨凌成立。杨凌示范区率先在全省整体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杨凌农科”“杨凌农高会”品牌价值双双突破800亿元,一批“杨凌农科”品牌旗舰店、品质生活馆在省内落地开花。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增动力。着眼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集聚以人才、技术等为重点的创新要素。深入实施“区校一体、融合发展”战略,建立了示范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多层次沟通联系机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支持驻区两所高校创建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多个,其中国家级9个。坚持每年组织实施20个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在旱区农业关键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近五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000多件,每年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超过30个。“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秦优7号”油菜出油率达到48.6%;“陕单609”玉米创造了陕西玉米亩产最高纪录;“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等苹果新品种,有望成为北方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创新创业蓬勃开展,形成了大学生、职业农民、返乡人员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杨凌示范区成功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探索建立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信息化、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累计在18个省(区)建设示范推广基地37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产业发展融合”的要求,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政策服务两手抓,以推进城乡政策一致、公交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三农融合”发展为重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取得了较大成效。多个村镇先后获评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全国绿色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等殊荣。结合中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大力推行厕所革命,启动建设了农村农户水冲式厕所、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和湿地建设等四个全覆盖项目,完成了“两河”沿线、32个美丽乡村和城乡道路绿化工程,绿化提升改造工作成效明显。(数据更新至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