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平台、建机制、激活力、聚要素、促融合、强辐射,推进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取得新成效,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持续增强。
省政府出台《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深化与西农大、杨职院等驻区高校科研单位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一是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建设,陕西省作物育种、畜禽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组建完成,累计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7个。二是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4.29亿元,R&D经费占比2.57%。小麦基因组学、植物病理学、生态环境修复学等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涌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成果,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50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6项)。三是加快秦创原农业平台建设,出台秦创原农业板块《三年行动计划》及32条支持政策,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组建了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畜牧、果业、农业智能装备、食品工程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了“四链”融合的良好机制。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14亿元,年均增长67.42%。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3家,年均增长40.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7家,年均增长35.7%。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科技园设立区校融合科创中心,全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和省级星创天地8个,累计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205个入驻杨凌发展,这些团队数量多、活力强、成长迅速,已经成为示范区经济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2024年8月21日复核)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国家队”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平台、建机制、激活力、聚要素、促融合、强辐射,推进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取得新成效,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持续增强。
省政府出台《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深化与西农大、杨职院等驻区高校科研单位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一是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名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复建设,陕西省作物育种、畜禽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组建完成,累计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37个。二是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4.29亿元,R&D经费占比2.57%。小麦基因组学、植物病理学、生态环境修复学等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涌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成果,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50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6项)。三是加快秦创原农业平台建设,出台秦创原农业板块《三年行动计划》及32条支持政策,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组建了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畜牧、果业、农业智能装备、食品工程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了“四链”融合的良好机制。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14亿元,年均增长67.42%。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3家,年均增长40.9%。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7家,年均增长35.7%。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科技园设立区校融合科创中心,全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和省级星创天地8个,累计招引创新创业团队1205个入驻杨凌发展,这些团队数量多、活力强、成长迅速,已经成为示范区经济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2024年8月21日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