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示范区”)是1997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和综合保税区,也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所在地、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杨凌农高会”的举办地。
杨凌示范区交通环境优越。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总面积132.57平方公里,管理县级杨陵区(辖3个街道、2个镇),总人口25.4万,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公里,陇海铁路、徐兰高铁、连霍高速等主要干线从全境东西贯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海拔435至563米,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呈三道塬坡,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年均气温12.9℃,四季分明;年降水量635.1至663.9毫米。
杨凌示范区历史文化悠久。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故里、隋文帝杨坚陵寝所在地、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史记·周本纪》记载,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位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附设高职(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开启了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林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河。
杨凌示范区科教实力雄厚。杨凌示范区农科教优势明显,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区内驻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科教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先后成为985、211序列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校、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是国内一流的杂交油菜研究机构。
杨凌示范区管理体制独特。杨凌示范区承担着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由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等22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同建设。国家层面成立了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科技部部长和陕西省省长担任“双组长”,各共建部委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和成员。省级层面成立了杨凌示范区陕西省建设领导小组,由陕西省省长担任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34个省厅(局)单位组成。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为陕西省委派出机构,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具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省级经济管理权。
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效。杨凌示范区成立2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先行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了战略科技力量。聚集了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12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累计为旱区输送农业专业人才30余万人。小麦基因组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克隆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进入世界前沿的重大成果,49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建成国家级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牵头发起多个全国创新战略联盟,集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近百家,形成了区内外协同创新、服务旱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杨凌示范区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二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杨凌是全国四大种业创新基地之一,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审定通过的1100多个新品种被广泛推广到23个省区,仅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种在黄淮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5亿亩、增产430亿斤。玉米育种紧盯农业现代化新要求异军突起,并推动形成了我国玉米第四大产区——西北产区。连年举办跨省区新品种观摩,在中西部主粮产区建立了40个良种良艺示范园,辐射带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治技术世界领先,使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降低51%,每年挽回小麦损失40多亿斤。突破了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系列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促进旱区农业用水效率提高10%以上;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修复这一世界难题,极大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为黄河泥沙含量降低80%、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有效改善了旱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三是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杨凌打造了全国首例科研和教学单位实质性合并的样板,探索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区校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形成了大学、科特派、产业链企业、农业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6种示范推广模式,累计在全国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构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辐射示范上亿群众发展畜禽、果业、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良好机制,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杨凌农科”的区域品牌价值达818.58亿元。建立了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超过58万人次。四是为构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积极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新路径,“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500余项,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30多项。连续举办了29届的杨凌农高会,总成交金额达1.3万亿元,参会参展人数累计达3400万人次,享有“农业奥林匹克”的盛誉。建成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培训覆盖110个国家。建成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启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农业领域合作交流的新纪元。
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目标。新时代新征程上,杨凌示范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的支持下,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到2025年末,全面建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格局形成。到2027年示范区成立30周年,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未来农业研究院基本建成,“三项改革”成效显著,创新发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引领示范能力、对外开放能力持续增强,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全面形成,探索形成以农业科技现代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新范式,新时代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新时代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世界知名现代农科城,成为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牢牢把握世界旱区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数据更新至2023年9月8日)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示范区”)是1997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和综合保税区,也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所在地、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杨凌农高会”的举办地。
杨凌示范区交通环境优越。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总面积132.57平方公里,管理县级杨陵区(辖3个街道、2个镇),总人口25.4万,东距西安82公里,西距宝鸡89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公里,陇海铁路、徐兰高铁、连霍高速等主要干线从全境东西贯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海拔435至563米,地势北高南低,从北向南呈三道塬坡,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年均气温12.9℃,四季分明;年降水量635.1至663.9毫米。
杨凌示范区历史文化悠久。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故里、隋文帝杨坚陵寝所在地、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史记·周本纪》记载,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位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附设高职(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开启了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林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河。
杨凌示范区科教实力雄厚。杨凌示范区农科教优势明显,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区内驻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科教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先后成为985、211序列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校、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是国内一流的杂交油菜研究机构。
杨凌示范区管理体制独特。杨凌示范区承担着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由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等22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同建设。国家层面成立了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科技部部长和陕西省省长担任“双组长”,各共建部委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和成员。省级层面成立了杨凌示范区陕西省建设领导小组,由陕西省省长担任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34个省厅(局)单位组成。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为陕西省委派出机构,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具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省级经济管理权。
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效。杨凌示范区成立2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先行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了战略科技力量。聚集了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12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累计为旱区输送农业专业人才30余万人。小麦基因组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克隆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基础研究取得一批进入世界前沿的重大成果,49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建成国家级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食品质量检测中心,牵头发起多个全国创新战略联盟,集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近百家,形成了区内外协同创新、服务旱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杨凌示范区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二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杨凌是全国四大种业创新基地之一,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审定通过的1100多个新品种被广泛推广到23个省区,仅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种在黄淮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5亿亩、增产430亿斤。玉米育种紧盯农业现代化新要求异军突起,并推动形成了我国玉米第四大产区——西北产区。连年举办跨省区新品种观摩,在中西部主粮产区建立了40个良种良艺示范园,辐射带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防治技术世界领先,使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降低51%,每年挽回小麦损失40多亿斤。突破了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系列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促进旱区农业用水效率提高10%以上;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修复这一世界难题,极大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为黄河泥沙含量降低80%、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有效改善了旱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三是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杨凌打造了全国首例科研和教学单位实质性合并的样板,探索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区校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形成了大学、科特派、产业链企业、农业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6种示范推广模式,累计在全国18个省(区)布局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构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辐射示范上亿群众发展畜禽、果业、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良好机制,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杨凌农科”的区域品牌价值达818.58亿元。建立了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超过58万人次。四是为构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积极拓展农业对外开放的新路径,“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先后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活动500余项,组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130多项。连续举办了29届的杨凌农高会,总成交金额达1.3万亿元,参会参展人数累计达3400万人次,享有“农业奥林匹克”的盛誉。建成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培训覆盖110个国家。建成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开启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农业领域合作交流的新纪元。
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目标。新时代新征程上,杨凌示范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的支持下,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到2025年末,全面建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格局形成。到2027年示范区成立30周年,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未来农业研究院基本建成,“三项改革”成效显著,创新发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引领示范能力、对外开放能力持续增强,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全面形成,探索形成以农业科技现代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新范式,新时代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新时代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世界知名现代农科城,成为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牢牢把握世界旱区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数据更新至2023年9月8日)